王霖琳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對于初三學生來說,閱讀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怎樣才能有效率地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得閱讀帶來認知上的沖擊、情感上的共鳴、人文上的滋養、精神上的豐盈,初三的閱讀教學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涵蓋所有知識,而是教師要有前瞻性的閱讀教學預設目標,講授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充分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還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學評價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摒棄“標準答案”的僵化模式,讓學生個性解讀文本,并能引導學生無論是怎樣的解讀,但其解讀的方向和范圍都在一定的文本意義闡釋范圍之中,能夠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不至于劍走偏鋒,教師要巧妙整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初三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目標預設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伏筆
從即將要講授的閱讀文本出發,教師要全盤對實施閱讀教學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和預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狀況,學生接受能力的差別,學生從本次閱讀教學中能夠提高多少閱讀能力,等等,教師首先要做到對每一個問題都要考慮,都要做一預設。不過,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個性思維的展現,學生的情緒波動,卻是教師無法掌握和先行預設的,這些充滿各種變數的因素就成了課堂意外生成的精彩產物。尤其對初三學生來說,經過初一、初二階段的閱讀認知積累,到了初三,則是從量到質的一個思維方式、一個閱讀層次的階段化嬗變,是對前一時期閱讀技能的熟練運用,教師要做的是對閱讀能力、思維想象創新能力逐漸提高,為初三學生提供更能促其情感投入的教學設計,以幫助學生提高摸清閱讀文本文脈的掌握程度,對閱讀文本不只停留在淺層的理解字、詞、句等,而是能有一個主思路,與文本作者的情感起伏相契合,探尋文本作者所要表達文本的思想深度,在進行一番初次接觸文本,淺顯閱讀文本,深入解讀文本,由表及里、由內到外、由遠至近,學生與文本作者的理念融合,學生從閱讀文本中發現作者隱含的蘊意,從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字、詞、句中挖掘出文本的主旨、獨特的表現形式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預設為了實現生成。所以,教師對初三學生進行閱讀之前的預設,要清晰地知道,閱讀文本的重點學習內容是什么,學生最適合哪種方法運用到閱讀文本之中,與文本能最快速度地融合,教學中要預先創設哪些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中觸摸文本的實質。教師所做的目標預設都是為了在實際授課上有精彩的生成。
二、教學內容的精選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基礎
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程度來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是統一的概念,是教師運用智慧和發展的眼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摸清他們的能力,進行契合實際的選擇和整合,針對閱讀教學內容,區別學生的認知差異進行分層次的教學任務設計,哪些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訴求,哪些內容可以漸次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學內容的確定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基礎,一切都是以這個基準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專業水平的發揮以及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學內容選擇的精準,從一個側面映射出教育理念的人文性和科學性。用閱讀方式來感染學生,感化學生,滋養學生,使其通過閱讀內容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崇尚高品質的生活追求。語文的潛在性作用就是通過教師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內容的精選,一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循序漸進的閱讀技能,并能運用于實踐之中,另一方面,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步得到提升,從而發展綜合素質。
三、課堂氛圍的營造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土壤
到了初三,無形之中的升學壓力,給學生帶來了焦慮,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著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不能用過于緊張的節奏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能整天以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情給學生帶去視覺上的厭煩感。閱讀教學氛圍既要緊張又要活潑,有張有弛。教師要營造平等、民主的課堂閱讀氛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可以緩解壓力,釋放自我個性,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自覺接受教師傳授的閱讀知識,能夠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之下進入文本的各個解讀環節,從問題情境中發展思維,創造想象力,從誦讀之中感知文本,感悟文本。學生能夠通過自覺主動的方法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能夠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發展自我的綜合素質。教師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將閱讀教學內容置于一個有計劃、寬松型的教學土壤之中,讓學生可以從教學過程中獲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識養分,從教學中展示自我,能夠與他人積極互動,交流溝通,主動探究,從而激發創新的火花。學生在課堂中是處于被不斷激發獲得表現欲望的個體,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都在課堂這個大環境中得到養育。教師營造閱讀教學氛圍,并不僅僅停留在表象的愉悅熱鬧上,而是通過教師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借助課堂這個大平臺,讓學生汲取閱讀知識,獲得自身的各種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初三學生的認知特點,多形式進行閱讀教學,組織和設計科學的、有序的教學課堂或者是教學活動,進行多元的教學評價,從而讓初三學生對閱讀教學“情有獨鐘”,獲得智慧、思維、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