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娟
基礎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的任務,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新課程評價觀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內容從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多方面發展的潛能;評價技術從過分強量化轉向更加重視質性分析;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角度從終結轉向過程性、發展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評價方式更多樣、更開放、更恰當。
教師應認真學習課程評價理念,反思傳統的教學評價,努力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互動的多主體參與的過程。在評價教學實效時,不僅有老師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評價主體由一元化變為多元化。在實際評價中,根據評價的內容要有所側重。知識的評價主要由教師和學生完成,情感、價值方面的評價則由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完成。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我安排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調查當地環境破壞實例,并和父母一起分析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給環境帶來哪些影響?當地兩大河流“潴瀧河、孝義河”水質以及我縣空氣質量現狀如何?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方法來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網絡、環保、環衛部門查找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并擬定保護生態環境計劃。在實踐活動中,由家長對孩子的調查態度、調查方法和能力等進行簡要的評價,回到課堂還要自評、互評,談收獲。實施多元化的評價策略,不僅讓學生在家長的提醒和指導下了解到我們身邊的環境,了解環境保護的問題,更讓學生從一個社會成員的角度,去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在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的同時,也促使學生成為環保的自覺行動者。
這種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評價的主體由原來單一的教師,擴展為學生、家長、教師等多個評價者。使傳統的被評價者——學生也成為評價中的一員,在平等、民主的自評互評中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重視學生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
在實際教學評價中,我嘗試構建了紙筆測試與非紙筆測試、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著眼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
在形成性評價中,關注學生的求知、探究、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等方面。形成性評價占20%,以成長記錄袋為基礎,封面上有班級、姓名等信息,由學生個人收集的測試卷、錯題積累本、創新型筆記、小論文、實踐報告、收集的生物圖片、照片、獲獎證書等放入檔案袋。每學期分兩次進行展評,并由個人自評、小組評定、教師復評,兼顧作業完成情況(10%)、上課情況(10%)確定每個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成績。
終結性評價是一種總結性評價,在學期末或學年末進行,主要對學生在學期或學年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是一種注重學生自我發展的評價。以紙筆的方法考查學生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占生物學業成績的60%。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重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紙筆式測評與非紙筆式測評結合,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傳統的評價內容只注重學生對概念與事實的理解。根據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評價內容應從學生對概念與事實的理解,擴展到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探究方法與能力的評價。例如,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我評價學生實驗內容的標準為:(1)評價實驗材料的采集:是否積極地去尋找并采集鼠婦?是否認真地觀察了鼠婦的生活環境?(2)探究過程:①提出問題:是否針對其生活環境提出了需要探究的問題?②作出假設:是否依據捕捉到鼠婦的環境特點,對影響鼠婦分布的主要因素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能否利用提供的器具和自己準備的器具,制定出可以驗證自己假設的實驗方案?制定的計劃是否考慮到了對照的原則?④實施計劃:是否認真地觀察發鼠婦在實驗裝置中的行為?是否對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鼠婦進行了認真的記錄?⑤得出結論:能否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當實驗結論與假設不同時,能否認真地分析原因?⑥表達與交流:是否積極地向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探究過程?當本組與其他組結果和結論不一致時,是否認真分析了原因?或如進一步探究,你們確定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能制定出探究方案嗎?⑦通過本次探究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通過豐富的評價內容,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了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外,注意評價過程的動態化,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還必須關注評價結果的人性化,進行發展性評價,關注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總之,如何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如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今深化素質教育和推行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