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的目的著重放在應對考題上,考出一個好成績就是最好的答卷。但是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逐步推進,語文學科固有的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影響,教學更要求培養語文素養,尤其是要注重審美情感的培養,讓語文教學與審美情感相結合,提升綜合素質。旨在探究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的方法,供語文課堂教學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情感;習慣
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初中教育的師資力量比以前更強大,教學環境比以前更舒適,學生對外界的了解程度比以前更深,再加上網絡的普及為教學提供了一定條件,也給學生拓展視野提供了機會。這么多優勢本該使教學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實際上教學質量并沒有明顯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個性越來越鮮明獨特。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關注。尤其是語文學科,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只有真正去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住情感,才能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內涵。
一、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習慣
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大師所說:“這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如此,語文中從來不缺少美,詩詞歌賦皆是美,可是如果連發現這些美都不愿意,那么何談審美?因此,培養審美情感的第一步就是激發學生探究美的興趣,讓他們經常接觸美、評述何為美,從而養成審美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學生在朗讀一些名家名篇時神情冷漠,絲毫沒有投入自己的情感。更有甚者認為這些積極正面的人文精神早已過時,搖頭晃腦地朗讀背誦毫無意義。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那么如何能夠投入語文學習中,成績又如何能有所提升呢?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要發揮好引導者的角色,比如辦一個班級內部的小型朗誦會;用多媒體放一些名山大川的視頻;組織一個小小的名曲音樂會等,旨在鍛煉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拿我的一次教學經驗來說,我在給學生講唐詩宋詞的鑒賞時,讓同學們找一首他們最喜歡的詩詞來抄寫閱讀。班里的每一個同學都要上臺朗誦并分享,把那首詩讀出他們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就算與原詩的意境不同也不要緊,至少能夠讓他們產生興趣。在朗誦分享大會上,同學們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不同的詩詞有不同的情感,朗誦的人用幾分情感吟誦,這詩詞所傳達出的意蘊就有幾分,這就是一個培養審美情感的過程。我還鼓勵學生將喜歡的詩詞寫在自己制作的書簽上,同學間互贈以示祝福。我發現學生還主動給詩詞配上了圖,詩詞與山水畫相結合,那意境更加吸引人,審美的目的不經意地就達到了。
二、把審美變成一種習慣
無論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是為他們營造一個審美的氛圍,都是為了讓審美變成一種習慣,進而轉化為學習語文的動力。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從名篇中提煉“美”,還要指導學生自己創作“美”。學生在有一定的審美和寫作基礎上,就可以自己寫一些富有美感的文章。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并不是堆砌華麗的辭藻,文章就會有美感,美感需要的是自然,在文章中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是最重要的。老師還要鼓勵學生經常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美”,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在考場上寫作時才會“下筆如有神”。
人人都喜歡美的東西,但并不是人人眼里的美的標準都一樣。正因為個人視角的差異,才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美。教學無法讓所有人對同一首詩歌都有一樣的理解,但至少培養了一種審美情感,并讓它成為一種優秀的習慣,這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拓展視野,解放思想
學生的思想正處于非常活躍的時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渴望表達。審美情感的產生是與學生的心理特征相符的,因此我們不該限制他們的思想情緒,而是應該給他們提供拓展視野的機會,解放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自由地理解和創造。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時,我把我認為最美的一個片段節選出來,與同學們進行探討。我認為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艱難攀上月臺的那一系列動作最具美感,那一串動詞生動而又形象地再現了一幅父子別離的畫面,把父親對兒子縱使有萬般不舍卻只能藏在心頭的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而有些學生則有其他見解,在課堂探討中我也從學生提出來的視角出發重新看待這篇文章,發現其中又別有一番情感。也就是說學生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出色,他們天真爛漫的一些想法其實正是我們所想不到的,因此教師更要注重鼓勵,激勵性的話語有助于學生表達自我,解放思想。
審美經驗并非生來就有,它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積累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的指路明燈,肩負著把學生引向更好前景的責任。只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學生才能賦予那些他們所喜愛的文章以獨到的理解,才能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實現語文素養與學習成績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毛志興.審美情感的培養[M].上海出版社,2011-02.
[2]李彩月.一雙發現語文之美的眼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3]郭啟陽.應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M].南方出版社,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