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利
初中地理是一門富含多種內容的學科,通過對人類與地理環境、地域系統的研究來解釋各種地區特征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系。地理學科蘊含著與整個人類生存大環境的危機意識和生存發展意識,從當前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到本土的環境問題,都是在引導和啟發人們運用智慧、運用科學、運用實踐來保護環境,為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客觀的理論依據。面對當前環保問題日益突出,作為初中地理教師,通過知識傳授呼吁和發動學生梳理環保意識、實踐環保行為責無旁貸。那么,究竟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筆者從以下幾點做一闡述:
一、地理教學著眼現實滲透環保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離不開現實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都是目前需要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嚴峻環境問題。教師在日常地理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觀察自己生存的環境,我們常常會看到因政府用地占用大量耕地,而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就會自然凸顯,如,因修建古鎮占用的大量耕地,在基建實施過程中,白天挖掘機挖出的大量棄土沒有被及時運走,使得揚塵四起,一旦下雨,有一部分塵土就會隨著雨水流入黃河之中,河水受到污染。這是學生從生活現實中一眼就能觀察和感受到的環境變化。再如,黃河沿岸有些民營化工廠,有的化工廠的廢料不經處理便引入黃河之中,黃河水面飄著化學物質,黃河受污染嚴重,飲用水質量堪憂。這就是現實中活生生的環保實例,教師讓學生從現實中發現環保問題,在教學中引入實例引導教育學生認識環保的重要性,樹立“家園主人翁”意識,讓熱愛自己的家園成為一種共識和責任。
二、地理知識遷移滲透環保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傳授地理知識,再就地理知識進行遷移滲透環保教育。如,講授《中國的水資源》一課時,教師利用圖片、影像、多媒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學生從教師的講解中知道北方水資源不足,就此,教師讓學生說說本省的重要河流——黃河,從黃河的發源之地,到黃河的途徑之省份,播放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一一展示黃河的發源地,黃河沿岸的農作物,黃河以前的景象和現在的畫面,讓學生了解本省最重要的一支水資源——黃河的“前身”和“今世”,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本省水資源的現狀,另一方面讓學生對保護水資源產生巨大的責任感,從而產生“節約每一滴水”的深刻理念,同時從地球資源越來越少的嚴峻現實中深切體會到作為地球人保護水資源的一份擔當,也從現實生活中人類對水資源的任意破壞,不加保護,肆意妄為等行為中發現環保問題的癥結所在,開動思維為如何環保做一策劃,可以成立交流小組,讓學生互相講述所見所聞有關水資源被破壞的現象,或者說各人進行水資源占比的計劃和講述,讓學生發起水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策略探討。
三、抓住節點滲透環保教育
從每年的日歷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節日被著重標注出來,如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世界糧食日等,教師則可以抓住這些節日將環保教育滲透進來。如在世界水日,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世界水日暢談”小型會,從對世界水日的來歷了解到對世界水日知識的交流,以及發起保護水資源的倡議書,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水資源中。抑或者學校聘請專家前來為學生上一堂生動的保護水資源的特殊教育課。從中國淡水資源缺乏的現狀講起,到淡水資源缺乏嚴重的省份地區,再到“母親水窖”是如何產生的,解決母親和兒童的飲水困難,最終將講座落腳于“怎樣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教師還可以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觸角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積極走上街頭,與社區融合教育,開展世界水日的主題宣傳,呼吁社會公眾關注水資源危機,注重水資源利用,日常生活節約水資源。利用節點采取新穎的教學形式,讓地理教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節點合拍,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夠將環保教育無形中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理念之中,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四、實踐活動滲透環保教育
地理教學的課堂并不是短短的40分鐘,也不是固定在學校之內,教師要將地理教學的課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生活實踐之中,延伸課堂的廣度和深度,打破課堂只在學校的慣例,也打破教師主導的課堂角色分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地理知識的踐行者,在所有可以實施教育的地方,學生利用地理知識進行環保,從親身體驗、親自動手中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引導學生多觀察,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無所不在,正是環境賦予的深刻內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和探索解決的方法,使其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教師組織學生郊游、植樹等,都是用意深遠,用沿途的自然景觀來引發學生用地理知識進行解釋,并能夠認識人與自然如何才能和諧相處,保護大自然從你我做起。
總之,地理教學中滲環保教育是教與學相得益彰的一種體現,也是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條途徑,讓學生通過知識的積累為環境保護奉獻自己的力量,從而真正成為社會有擔當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