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輝
本學期的一次教研公開課,我觀摩了一節四年級《編輯和美化表格》信息課,執教的是一名年輕教師。雖然她上課時有些緊張,但課上得很規范,能夠按照信息技術課的任務驅動法去組織教學。
本課的開頭通過情境引入,先讓學生觀察兩張表格圖片,一張圖片的表格很單調,而另一張則是經過編輯和美化的表格,讓學生比較有何不同。通過對比,讓學生回答,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編輯和美化表格。教師又提出4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1)多出來的一行是怎么出現的?如何合并單元格?(2)文字格式有什么不同?行高有何調整?(3)表中的斜線表頭是如何制作的?(4)單元格邊框和底紋如何添加?
教師出示了表格,運用廣播教學進行演示,分別將這4個問題變成4個知識點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和講解法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體系的學習。(任務驅動法是信息技術中最常用的教學模式,教育目標的落實以具體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去解決任務,對新知識有初步了解和認識,并實踐操作這些任務,完成教學的手段和方法。)教師利用極域電子教室向全體學生廣播了第一個任務的插入行和合并單元格操作后,學生去探究完成操作任務。大部分學生在插入行時能很快地在選定的行上插入一行單元格,運用命令菜單進行了合并單元格的操作,有少部分學生操作時反應有些慢,操作時茫然不知所措;(在Excel中操作編輯插入表格中的行或列,可以有普通菜單命令或右鍵的快捷菜單命令,同一任務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而教師只講解了后一種方法,學生掌握得并不好,導致學生在完成第二個任務時,還在摸索第一個任務。剩下的學習任務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等到教師將這四個任務示范教學完成后,大部分學生完成了,還有少部分學生一至兩個任務未完成。教師來回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第一個任務。(與教師設計的難點不太一樣,教師認為任務四是難點,但學生在完成實踐操作時任務一卻成了難點內容。)而教師巡視的過程中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知不覺,離下課還有五分鐘,做完的一些學生開始提交完成的作業,教師展示這部分學生的作業,對每個任務的完成進行了過程性的評價,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時,關注了弱勢學生,但未能發揮出學優生的主動性,去配合教師充當小助手幫助弱勢學生。)
通過觀察學生,操作熟練的學生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然后等待著教師講解下一個任務。而上課未聽懂的學生則是到處問別人,這個怎么操作,沒有勇于實踐操作的嘗試。還有個別學生碰到輸入法在任務欄中沒有,就沒有辦法輸入標題欄的文字內容。學生之間沒有互幫互助,教師只能關注到部分學生的操作,個別學生在完成任務后不再進行更深的探究嘗試,其實教師可以引導這些學優生進行探究,怎么操作更方便快捷,用哪種方法會更好,如何全班分享自己的經驗等。
上完課后,我們信息組對這節課進行了教研評議活動,聽課教師交流了本課觀課后的觀點。這位年輕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設計任務環節到位,運用講授—演示—練習—評價這四個環節,使學生能順利掌握本課Excel表格的編輯和美化操作。我們肯定了她的教學設計,同時也給她指出了不足:(1)設計任務重難點和學生所理解的不太一樣。教師認為任務一插入行并合并單元格較簡單,然而學生操作卻很難。原因是Word和Excel中的表格插入行不太一樣。教師認為任務四繪制斜線表頭較難,而學生已有Word斜線表頭知識,通過知識遷移就能輕松地繪出Excel的斜線表頭。(2)任務設計過多,導致學生有些手忙腳亂。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基本任務、拓展任務,讓每位學生都在課堂享受成功的喜悅和更大的收獲。(3)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模式,由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去幫助不會操作的學生,來減輕教師的負擔。(4)可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由生生評價、師生評價,評價方式可以從美觀操作要點來進行。(5)規范信息技術課教學用語,點擊鼠標不規范,右擊鼠標,彈出快捷菜單,選擇插入行命令操作。(6)允許學生試錯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7)可以教會學生多種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并完成任務。(8)允許提前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游戲的獎勵,促使學生能快速地完成學習任務。
總之,這次觀課議課后,在探討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位年輕教師的教研能力在逐步成長。作為觀課者,收獲很多,通過集體教研知道了在任務驅動模式下,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完成任務操作。教師設計任務是什么?教師在設計任務前要對學生的認知有充分的了解,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探究完成任務情況進行巡視和指導,予以關注和指導,充分調動學優生的主動性,同自己一起去幫助落后的學生,培養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解決問題,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學生增長了知識,也學到了很多實用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技能,教師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專業成長,做到了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