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
摘 要:課改之后,不管是熱熱鬧鬧的表演式的語文課堂,還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課件演示課堂,看似熱鬧花哨的背后,有些卻是無效學習,使語文閱讀教學耗時費力而低效,使學生厭學,教師難教。
關鍵詞:語文;課堂;品位
我國清代畫家兼詩人鄭板橋有詩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意指行文繪畫如同深秋的樹木那樣,去掉繁雜的枝葉,以凸顯脈絡,突出主題。我們語文課堂也應如此,簡化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抓住值得反復體味的“閃光點”,讓學生反復品讀,以此來提升語感,提高語文素養,學到閱讀方法。
一、以讀促情做鋪墊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文章的動情點,在教學時要善于點燃學生的情感因子,變文本的“此情此景”為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或喜、或憂、或傷、或憤……從而獲得智慧啟迪,產生促進自己發展的力量。
讀書是學生親近文本的最好形式,讀書是學生接觸語言的最好方式。因此,讀的時間要充分:一堂課上不能老師的講解占上風,也不能學生一味地討論占上風,講和議是為了促進讀;應該增加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和質量,默讀思考最容易結合。還應當增加老師的范讀,一段時間以來,老師的范讀退出了課堂。其實在老師的動情范讀中,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何嘗不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我校羅老師在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教學父親尋找施救兒子的片段時,在輕緩憂傷的音樂中滿含深情地朗讀,把學生帶入最震撼心靈的場景中。通過朗讀引領學生想象父親徒手挖掘施救的畫面,體會父親的艱辛和執著,感受父親深沉而博大的愛。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在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在學生把握朗讀的語氣時,教師不強求統一,不追求抑揚頓挫的效果,通過各種不同語氣的精彩朗讀,學生對父親形象的感悟再次得到了提升。
二、語言品味入文本
葉圣陶先生說:“唯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是全面不偏。”閱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以后的閱讀中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去品味語言。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師生沉下心來,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間,才能徜徉在語言的世界中,品嘗到語言文字的含蓄美。唯有沉入文本,才能讓文章不再僅僅是靜止的、固化的“文本”,而是一種靈動的“讀本”。這樣才能讓文章中常見的生活化的事物綻放生命的美麗,進而對接上作家心頭的情感、智慧與思維,此之謂真正讀懂了、讀透了文本。
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要能夠捕捉文本的語言及結構特色,在教學時積極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親近語言,比較、玩味、體悟,逐漸地走進課文,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又如羅老師在引領學生品味文本語言時,抓住“時間詞語”,讓學生猜想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父親挖了36小時,又為什么8小時與12小時之間用了逗號而不是頓號?這個問題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寫得好在哪兒,體現了語文課濃濃的語文味,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學生在自主品讀、體會、交流后觸摸了父親的內心情感,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心目中慢慢豐滿起來。
讓學生品味語言,著力點不是放在新異的形式上,而是放在文本的語言和文本表達的情感上面,這樣的教學才見得語文的本色。
三、挖掘資源提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更大的課程資源空間。”教師在挖掘文本的潛在資源時,一定要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生活現象,以教材為載體展開探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調動課堂氣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重點場景的教學中,我抓住時間“36小時”引領學生想象:在這漫長的36小時里,父親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危險?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讓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同時也鍛煉學生對語言信息的獲取、吸收能力,對教師來講,也是知識的大餐、思維的訓練場,引發師生共同學習、探究的欲望。
當然,要想簡約語文課堂,首先必須是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領會,對語文教材的智慧解讀,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內容的創造性處理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其次,為學生的潛心會文、熟讀精思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也唯有這樣,教師的頭腦才能卸下重重負累,相機指引,駕馭課堂。
參考文獻:
[1]鄧悅.語文“潤”心田[J].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2008(4).
[2]姚兆祥.學習語文的苦與樂[J].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