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嫦嬌
創新創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現
黃嫦嬌
當今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在創新創業大背景下,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運用,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哪些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時如何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對創新創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現提出了建議。
創新創業 應用型 課程體系 構建
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以部長令的形式公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該《規定》將于2017年9月份正式開始執行。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此次新修《規定》提出了很多鼓勵性的措施,包括新生可以申請保留入學資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入學后也可以申請休學開展創業;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并簡化休學批準程序;創新實踐、休學創業的學生,經個人申請學校批準可以轉入相關專業學習;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以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等等。
高校作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責任主體,應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進行全程的幫扶和指導,為著力培養應用型行業骨干盡應有之義務。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院校,在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要以“應用性、選擇性、創新性”為主線,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著力點,堅持走“課程建設為先導、培養計劃作支撐、專業交叉創特色”的路徑,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
新修訂的《規定》中,對學生的彈性學制、分段修學分以及創新創業相關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可以說在如此良好的政策環境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在此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現,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學的改革方案,及時修訂創新創業視角下的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既能彰顯專業特色又能突出學科的交叉性。切實做好課程結構的優化,體現開放性、多元化和現代化。
(一)增加和完善校內跨專業輔修課或選修課
目前我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實行學分制,且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有限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一般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二級學院選修課、校級選修課)及實踐課等,其中專業必修課所占的學分學時往往是最大的,基本上都在60%或以上,其次占比例大的就是實踐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的比例最小的是選修課,以浙江樹人大學的財務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的學分分配表如下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選修課的比例僅占總學分數的17.5%。而且這少之又少的選修課程也基本局限于本專業內,跨專業的選修課寥寥無幾,學生的選擇空間非常小。(如下圖1所示)

圖1 課程結構圖

表1 學分分配表
因此,在創新創業視角下我們要大力增加校內跨專業選修課,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意愿,不受專業限制,自主地選擇不同專業的不同課程。為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提供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為更多的學生將來跨專業就業或創業等提供條件。
(二)校校合作,互認跨校修讀課程
目前各高校的學分一般是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的,校與校之間的學分制定標準不盡相同,學生在外校學習課程修的學分不會被本校所承認,因些大大打擊了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減少或消除校與校之間學分認定的差異,加強校與校的溝通協調,制定統一的學分認定方案或合理的換算標準。在教材選用、課程考核及平臺建設等問題上也要進行深入的溝通,選擇相同的教材,考核方式也盡量要一致。
(三)大力支持開放式網絡課程
建立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探索線上和線下融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模式,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過程性學習和體驗式學習。課程成績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綜合評定
充分發揮課程共享作用,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支持各高校之間在合作、共贏、協議的基礎上實現在線開放共享課程的互認。課程的初始學分由推薦該課程的高校設定,其它高校可在雙方協議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學分設置標準自行認定學分。
通識教育是在現代多元化社會中,為接受教育的對象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科都有所認識,并且能將不同的專業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整的情感健全的人。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和綜合化。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及產業的升級要求高校教育要培養深入了解人的本性、了解整個經濟社會、了解各類細分市場的人才。但是我們現在的各類高校的教育卻越來越專業化,這種過份強調專業化的教育不僅使知識變成單向性,也使我們的學生也變成了單向性的,這種教育使各科各專業之間的界線劃分的一清二楚,甚至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也開始劃清界線,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嚴重缺乏跨專業的職業能力,更糟糕的是使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無人性。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我們對于通識教育的重視度不夠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的。
因些,在創新創業的教育大背景下,大學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時要以傳授創新創業知識為基礎、以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關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知識進行創造性思考、批判性思維。注重鼓勵和引導當代大學生走上自我發展之路,幫助和引導他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認識社會、敬業愛崗,幫助當代大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融入社會,承擔應有的責任,使身心發展得以健全。
然通識教育要通過通識課程來實現。從層次上講,通識課程可以分為普通的通識課程和滲透在專業教育中的通識課程兩類,另外從形式上來劃分,通識課程可以分為必修的通識課程和選修的通識課程,前者如《大學體育》、《兩課》、《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等,后者主要是學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中體現出來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中的通識課程可以在以上提到的必修的或選修的課程體現,也可以通過一些隱性的課程來體現,何為隱性課程,就是指不是在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事先規定要開設的、也不是直接由專任教師講授的,甚至跟學科也沒有相關性的課程。這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是對學生的心靈及精神進行持續有效的影響的。比如學校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學術氛圍、學習環境及氛圍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各類環境、定期不定期主辦學術講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精神價值及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這對培養學生跨專業的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所謂“學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級次的學科點的集合,以形成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的多學科的有機綜合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綜合化,學科群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手段在創新創業背景下其重要性也日益突顯。學科群的建設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群內不同的學科有著各自的學科理論及不同的學術思想、不同的研究方法,這些“不同點”可以相互交融、相互引用、相互借鑒,在這個過程中非常容易撞碰出創新創業的火花,這不僅拓寬了專業知識面,也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實踐環境。二是學科群的建設打破了各學科之間的“楚河漢界”,從而產生了大量的邊緣性學科、交叉性學科。比如有些高校開展的新型環保材料的研究開發項目,這就是融合環境學、材料學、物化學、理學等為一體的學科群。再比如一些高校在經管類專業學科上進行探索,建立經管類學科群,將金融、財會、工商、營銷、證券、理財、銀行等諸多學科結合起來,組建跨專業的教學內容,跨專業的實踐平臺。這些學科群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相似點多、結合點多,非常有效地拓寬了專業口徑,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面廣泛,從而為解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學科專業口徑過窄和學生適應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
實踐教育是創新創業大背景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強化實踐教育,進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改革,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以及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可以將實踐課程體系設計為“四平臺三模塊”的形式,然后進行分層遞進式的修繕。
(1)細分實踐教學平臺,將我們傳統的大實踐教學平臺分為“四個子平臺”——專業基礎能力實踐平臺、專業應用能力實踐平臺、專業創新能力實踐平臺和專業網絡實踐教學平臺,通過這樣的細分,在做實、做強基礎平臺和應用平臺的基礎上集力、著力、合力打造創新能力實踐平臺與專業網絡實踐平臺。(如圖2所示)

圖2 四個實踐平臺結構圖
1、著力打造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平臺。該平臺旨在讓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會實踐調查、大學生職業規劃培訓等來樹立創新創業意識;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論文、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創新創業論壇、成功校友創業成果報告、各類文化節作品、挑戰杯大賽及其他科技競賽等方面將實踐教學課程向多元化發展,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教學創新創業的興趣、主動性和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敢創業。
2、大力建設專業網絡實踐教學平臺。該平臺旨在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于實踐教學中,保障實踐教學平臺的正常運轉和高效運行,實行多向互動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2)改良模塊實踐教學(三模塊),完善模塊配置,并將各個實踐教學模塊分類、分層或交叉歸入到四大實踐教學平臺中進行有機的組合,形成一個有臉、有皮、有血、有肉的健康機體。(如圖3所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在社會各領域的運用,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人文素養及專業能力?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時如何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這是我們現在迫切要思考的問題。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體現開放性,要以通識課程為基礎,以學科群課程為核心,重點建設實踐課程。

圖3 課程結構圖
這種實踐課程體系可以使學生全面的掌握專業知識,由淺入深。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對探究新事物的興趣及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1]王洪才.中國該如何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J].高校教育管理,2014(6).
[2]孫澤文.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動因與運行機制探尋[J].職業技術教育,2015(13).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
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雙創型人才培養的財務管理專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g20160146)”結題所用。
黃嫦嬌(1977-),女,浙江浦江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