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獻忠
杭州距離“一線城市”有多遠
□聶獻忠
杭州在成功舉辦G20后影響力有所增強,以互聯網信息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先全國,但城市影響力、競爭力和輻射力距離“一線城市”還很遙遠。跳出“長三角”著眼全球化,杭州仍然可以聚焦合力,專注創新與新經濟兩大“主線”,以一線城市為標桿,成為以新經濟為特色領先、以創新為動力優勢的“國家中心城市”

圖/金川
杭州要成為新一線城市,就要著眼于建設全球化杭州。在政策與規劃上,就要體現出杭州不是浙江的杭州,而是中國的杭州、世界的杭州。雖然杭州在成功舉辦G20后影響力有所增強,以互聯網信息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先全國,但城市影響力、競爭力和輻射力還不夠強,距離“一線城市”還很遙遠。未來,新經濟引領和創新優勢是重要的突破口。近年來,杭州堅持依靠創新驅動,堅持發揮新經濟優勢,不斷優化環境,創建“互聯網應用創新”中心城市,正逐漸成為以新經濟為特色、以創新為引領的“國家中心城市”。未來,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不斷提升,杭州若持續形成在新經濟、新產業以及部分關鍵性行業或領域的引領,通過在實體制造、文化創意、服務貿易及虛擬經濟領域大力培育,形成若干阿里型壟斷性跨國龍頭企業,才有逐漸成為“一線城市”的可能。
從國家層面看,杭州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力還不夠高,遠達不到“一線城市”水平。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看,南京定位為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杭州與合肥、蘇州是“Ⅰ型大城市”,寧波是“Ⅱ型大城市”。這些定位不可避免地考慮到城市大小與產業規模等因素,因此這并不意味“杭州不及南京,寧波不及合肥”。實際上,浙江本就不以面積、人口見長,改革開放以來克服資源和定位劣勢,率先探索市場化改革,卻走在了全國前列。雖然《規劃》立足于統一規劃、梯次布局,推動協調發展,但總體來看,杭州等城市的戰略定位與布局規劃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國家中心城市是推動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中心。目前,根據國家有關規劃的各地區規劃,已明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六大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六大城市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成都被定位為全球綜合交通樞紐(2019年成都第二國際機場建成運營)。近期國家有關部門正起草國家中心城市規劃,包括上述城市以及深圳、沈陽、西安、杭州、青島、鄭州、廈門等共計15座城市有望入選。那么,杭州作為中心城市,將面臨成都、武漢和南京等眾多城市的競爭與壓力。杭州雖然遙望“一線”城市,但仍然可以聚焦合力,專注創新與新經濟兩大“主線”,以一線城市為標桿,目標是成為以新經濟為特色領先、以創新為動力優勢的“國家中心城市”。
近年來,浙江突出自身優勢,圍繞新產業新經濟持續推進經濟轉型發展。杭州也在互聯網、文化創意及金融服務等行業和領域積累形成一定的特色優勢,但這種優勢和輻射力、行業影響力還遠遠夠不上“一線城市”的水平。在創新先行優勢上,杭州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創業創新中心,“互聯網+”指數位居北上廣深之后,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成為新引擎,但國際性龍頭企業不多、中間力量還不夠強;在轉型優勢上,杭州創業創新勢頭強勁,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及“美麗中國”先行區,杭州先行示范明顯,但面對其他都市圈異軍突起強勢競爭,其號召力影響力還有很大空間。
首先是區域拓展與輻射空間受制于多重因素。面對上海、江蘇與安徽等地發展空間布局和產業規劃,杭州城市發展空間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明顯。上海依靠洋山港,削弱了浙江港口優勢,增強其港口中心地位。資源稟賦最佳的寧波舟山遭遇強大分流壓力,寧波本可以沿北、西、南內陸拓展的空間受限。南京可依托長江經濟帶向中上游拓展空間,合肥也有強大的向中原拓展的內地空間,尤其是在巢湖市拆分后向南擴張勢頭明顯,空間拓展潛力巨大。杭州即使依托錢塘江,上游人口、產業和城市拓展空間極其有限。杭州西部淳安、臨安等地以及黃山地區旅游業發達,大規模工業受限,宣城因臨金高速臨安段的制約(安徽宣城高速已修至兩省交界的千秋關),加上湖州經濟實力有限,杭州對皖南地區的輻射和帶動有限。在交通短板上,競爭壓力也很明顯。當前杭州地鐵運行不到百公里,低于北上廣深,甚至低于南京、武漢與成都等城市,排名十位開外,現有繞城高速及“二繞”能否拓寬至六車道或八車道,考驗著發展眼光和長期規劃。
其次是要素集聚特別是研發創新優勢還不足夠強。城市規模需要以要素集聚和人口規模為基礎,否則房地產上漲沒有基礎。房價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也是城市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前,成都在建第二國際機場,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顯增強。在實體經濟上,南京與合肥因區位交通、輻射廣泛的優勢,吸引著全球眾多制造業及國內外知名家電制造業大力布局,實體經濟快速成長。在研發創新競爭上,相比南京、合肥,杭州的大學、研究所等研發機構力量還不夠強,隊伍規模還不夠大。即使與武漢、成都等城市相比,本土研發創新機構與隊伍也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與深圳、蘇州相比,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在浙江開發區、高新區和創業園設立研究中心動力不足、實力不強。
城市實力不僅是靠規劃,更要著眼實際,是長期發展、綜合競爭的必然結果。未來,杭州應堅持既定發展戰略和城市群發展規劃,跳出長三角著眼全球化,加快布局未來產業“新王者”,建設世界級科創大走廊;建設滬-嘉-杭信息大通道與長三角信息中心;著眼2030,建設特大城市。
跳出長三角向全球。不爭眼前“規劃”的定位高低與得失,著眼全球化,放眼國際競爭舞臺,爭取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省份”,未來必定超越成都、武漢、南京等地。一是補創新技術與創新人才短板。認真落實浙江省《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支持人才創業創新的意見》,大力引進全球競爭力人才,引進全球頂級科研機構或科研團隊。二是強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優勢。積極發揮浙江資本優勢,加快布局未來產業“新王者”,引進創業領軍企業,在物聯網、文娛產業和生物產業等領域,發展與“阿里”齊名的若干“霸王”企業。三要建設世界級科創大走廊(當前杭師大、西湖大學根本無法支撐城西科創帶的發展規劃),必須加快引入全球知名研發機構(如清華大學杭州研發院、哈佛大學杭州研究院等)。
建設滬-嘉-杭信息大通道。在客流和貨物流上,上海-蘇州-南京通道建設早、起步快、實力強。上海-嘉興-杭州通道建設,就必須在信息流上擴大優勢,在未來競爭中進一步領先。一要以信息經濟為紐帶,無縫接軌上海。在嘉興、海寧和臨平區塊,規劃若干信息產業園,大力引進信息設備制造業。二要積極推進杭州向東擴展,形成連綿區與嘉興連綿;向北擴展與德清、湖州連綿。積極發揮全省創業創新優勢,培育新經濟新引擎。三是杭州無法占據地理中心,就必須占據全國乃至全球信息中心,尤其是互聯網經濟、核心科技公司、生物、高端教育和健康產業中心。
著眼2030,建設特大城市。沒有人口規模就不可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不唯“規劃”束手腳,做強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規劃2020年成為千萬級人口大都市,遠期2030年1200萬人口。一是在籌備亞運會同時,積極謀劃申辦亞洲杯、奧運會、世界杯;二是應充分借助G20后續影響和亞運會時機,加快地鐵和城際鐵路建設;三是進一步推進杭州城市東擴北延、旅游西進,加快與嘉興、紹興一體化,形成大都市圈。
增強周邊輻射吸引力。眼睛只盯著省內腹地沒有出路,增強對宣城、黃山輻射影響力(因其受合肥、南京輻射影響較小),并主動與上海、蘇南產業互動,才能釋放競爭性優勢。一要規劃湖州成為浙江重要的中心城市,增強對江蘇宜興、安徽宣城及黃山等城市的吸引力;二是主動對接內陸地區,探索優化稅收與通關服務,發揮浙江港口優勢,吸引安徽南部、南京南部和江西等地要素集聚和貨物周轉;三要突破行政約束,加強大中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帶發展,強力推進杭紹甬舟、杭金麗溫、寧臺溫等城市帶建設。
加快政策突破,推改革促發展。省管縣體制,加快了縣域經濟發展,但也導致省市利益分割不清,協調遠遠不夠,地級城市發展活力不夠,對于打造大城市來說,必須加快改革。一是放開放寬人口政策,全省放開人才引進、人才落戶、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及投靠落戶等政策,規劃2030年杭州人口達1200萬;二要改革完善省管縣體制,優化縣級財政的分配機制和比例,特別是杭州必須探索制度改革,加快蕭山余杭一體化,增強杭州大江東、蕭山、余杭的凝聚整合。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