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娜
(舞陽縣中心醫院 婦產科 河南 漯河 462400)
不同剝除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效果比較
宋林娜
(舞陽縣中心醫院 婦產科 河南 漯河 462400)
目的 研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在舞陽縣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選擇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觀察組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并發癥情況與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相比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同樣能達到相同的臨床療效,且手術創傷小,能降低手術出血量,縮短術后排氣時間與患者住院時間,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子宮肌瘤;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并發癥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女性生殖器腫瘤,由結締組織、平滑肌組成,在30~50歲的女性中最為常見,由于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多是在體檢時發現,部分患者存在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貧血、腹部包塊以及腹痛等癥狀,少數會發生惡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手術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子宮肌瘤剝除術不僅能有效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同時還能維持患者子宮較多的生理功能。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損傷較多,手術出血量較高,容易出現術后并發癥,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由于具有手術創傷小、手術恢復快和并發癥小的特點[2],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旨在比較子宮肌瘤應用不同剝除方式(腹腔鏡、傳統開腹)的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在舞陽縣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選擇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為31~49歲,平均(41.38±3.08)歲,其中多發肌瘤19例,單發肌瘤31例;觀察組年齡為30~49歲,平均(40.61±2.84)歲,其中多發肌瘤21例,單發肌瘤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均接受宮頸細胞學檢查,均不存在惡性腫瘤。觀察組患者在月經干凈后3~7 d接受子宮肌瘤剝除術,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進行氣管插管,并持續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進行心電監護。全麻后于患者臍上做1.0 cm的橫切口,將氣腹針插入,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維持壓力為13 mm Hg,分別從患者左、右下腹植入15、5 mm的Trocar,放置對應器械,將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必要時可放置舉宮器,便于更好的觀察肌瘤。在肌瘤與子宮肌層交界處注入垂體后葉素6 U,降低出血量,將肌瘤漿肌層切開,鈍性分離包膜,完整剝除肌瘤后進行電凝止血,進行切口縫合,應用旋切器將剝離出的肌瘤旋成條狀從左下腹切口取出。應用生理鹽水進行盆腔沖洗,將肌瘤脫落碎片取出,吸凈盆腔液體,排出二氧化碳,退鏡,進行切口縫合。手術后肌內注射縮宮素,并應用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對照組實施腰硬膜聯合麻醉,實施常規開腹手術,剝除肌瘤,實施縫合、關腹操作。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不良反應進行詳細記錄,并統計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2.1 手術指標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臨床療效與術后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術后均未發生切口感染,對照組有8例患者發生切口疼痛,觀察組有1例患者發生切口疼痛,對照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率為16.00%,顯著高于觀察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有49例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觀察組中有47例患者臨床療效得到改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分別為94%、98%,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腫瘤之一,目前對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還沒有明確定論,研究與局部生長因子、性激素、正常肌層細胞突變等因素有關[3]。子宮肌瘤是激素依賴性腫瘤,雌性激素是肌瘤生長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激素代謝、卵巢功能會受到中樞神經調節、控制,所以神經中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宮肌瘤的發病。
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比較,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量低、疼痛小、術后恢復快、切口美觀以及術后并發癥低等優點[4],此次研究觀察組的患者在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不良反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手術時間與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充分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能達到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相同的臨床療效,且手術創傷小、能降低手術出血量,縮短術后排氣時間與患者住院時間。
綜上,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手術創傷更小,術后不良反應低,患者恢復快,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值得在子宮肌瘤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應用。
[1] 王瑞敏,侯懿.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重慶醫學,2014,43(7):852-853.
[2] 韓桂玲.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7):132-133.
[3] 郭玉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比較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7):824-826.
[4] 謝秀玲.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9):2432-2433.
R 737.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90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