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據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這里的梯田規模宏大,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這里水源豐富,空氣濕潤,霧氣變化多端,將山谷和梯田裝扮得含蓄生動。
哈尼族的智慧結晶
紅河當地的哈尼族,從1300年前,就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谷的發育生長和豐收。哈尼族墾殖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元陽哈尼族梯田生態系統呈現著以下特點:每一個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著茂密的森林,提供著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為特征;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里提供著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組合而成,形成人們安度人生的居所。這一結構被文化生態學家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鏈。
元陽梯田因此有四絕:
一絕:面積大,形狀各異的梯田連綿成片,每片面積多達上千畝;
二絕:地勢陡,從15度的緩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見梯田;
三絕:級數多,最多的時候能在一面坡上開出3000多級階梯;
四絕: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達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
元陽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陽梯田有多依樹、壩達、猛品、金竹寨、龍樹壩等六七個景點,各有特色,離縣城最遠的有24公里。
如山如海洶涌而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元陽哈尼族梯田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了全國和世界。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紛至沓來。
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也來元陽觀覽老虎嘴梯田,面對腳下萬畝梯田,歐也納博士激動不已,久久不肯離去。他稱贊:“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只要登上元陽隨便哪一座山頂,就會看到充滿在大地之間的、那如山如海洶涌而來的都是梯田。
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三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莊、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如此眾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這些景區就是已申報成功世界遺產的核心保護區。
獨特的地理構造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
元陽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
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
元陽縣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年均溫度25度,最高氣溫42度,高山區年均溫度11.6度,兩區溫差達13.4度。這也是為什么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云海格外神奇壯麗的原因。
持續一千多年的造田工程
元陽縣共居一山的七個民族,大致說來是按海拔高低分層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壩區,多為傣族居住。哈尼族居住在上半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時,非常適宜水稻生長,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際進入此地區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間,哈尼族傾注了數十代人的心力,發揮了驚人的智慧和勇毅墾殖梯田。
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并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
哈尼族等民族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條水溝干渠,已建成骨干溝渠4653條,其中,灌溉面積達50畝以上的有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的腰帶,將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大大小小溝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數截入溝內,這樣就解決了梯田稻作的命脈——水利問題。
而分布各山各嶺的原始和次生林森林,涵養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全縣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正所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2013年6月22日,從正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喜訊,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遺,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