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樂平 蘇穎
“中國紅河哈尼梯田”在2013年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農業景觀”類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以來,哈尼梯田游客數量逐年增長,每年接待游客逾百萬人次。然而,隨著旅游業的不斷升級發展,哈尼梯田旅游景觀的符號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梯田景觀成為一種虛擬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視覺符號,帶來旅游活動形式單一、當地人獲益較少等一系列影響,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旅游景觀與符號化
“景觀”一詞指的是“可供觀賞的景物”。傳統意義上,旅游景觀(Tourism Spectacles)指被納入人類旅游活動范疇的一切視覺吸引物,包括各種自然旅游景觀、人文旅游景觀等。本文所說“符號化”指旅游景觀在旅游開發的作用下成為旅游消費符號的過程。
趙毅衡指出,符號化即對感知進行意義解釋,是個人意識與文化方式交互影響的結果。符號化的過程,即賦予感知以意義的過程,稱為“再現”或“表征”(representation),就是用某種在場的感知表示某種不在場的意義。符號因為要攜帶意義,迫使接受者對物的感知“片面化”,使感知成為意義的“簡寫式”承載。楊振之、鄒積藝指出,旅游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旅游的“符號化”就是旅游符號的表象化,旅游的文化內涵被簡單化、表象化,文化的內在精神被忽略。
哈尼梯田旅游景觀符號化的過程
麥坎內爾(Dean MacCannell)探討了旅游景觀與符號象征的關系,指出旅游是一種“神圣的旅程”,旅游象征包括“旅游景觀一旅游標示物一旅游景觀”的轉換,旅游吸引力的產生是一種“景觀神圣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旅游標示符號產生的過程。
哈尼梯田被世人知曉源于視覺符號的傳播。哈尼梯田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地人以梯田為一切活動的核心,并圍繞它發展了一整套有機的文化符號體系。但長期以來,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暢,位于哀牢山深處的這一奇觀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關注。直到1993年3月,法國攝影師閻雷來這里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哈尼梯田才引起世界級的轟動,游客不斷增多。為了發展旅游業、獲得經濟收入,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進行了一系列“視覺旅游符號”的生產。如在梯田核心區的箐口村等地恢復重建蘑菇房、修建停車場、寨門、文化廣場、圖騰柱、水難、水碾、哈尼文化陳列館,設立旅游管理委員會及文藝隊等。在老虎嘴、多依樹、壩達、箐口等景點建成觀景臺、停車場和旅游環線,相繼建成了一批星級酒店。2008年12月,引入云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哈尼梯田景區進行管理,建設了一系列景區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將一些主要景點的觀景臺圍起來,實行門票收費制度。目前,展現哈尼民族文化符號的哈尼小鎮、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等項目正在建設當中。
哈尼梯田旅游開發得益于視覺圖像符號,同時也受到圖像符號的制約。海德格爾(Heidegger)指出,“圖像化”是現代世界的一個重要表現。胡易容認為,“圖像”符號是理解和把握現代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強大的媒體作用下,在圖像的洪流面前,個人是只能被動接受,無法選擇。哈尼梯田的符號構建主要是通過旅游宣傳冊、攝影作品、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網站、博客、微信所呈現的各種視覺圖像符號來進行的。在以“吸引眼球”和“簡單復制”為特征的信息時代,很少有媒體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進行深度報道。在傳媒的作用下,哈尼梯田逐漸被截取為一張張攝影圖片,成為一種視覺圖像符號。在“讀圖時代”,大多數旅游者在來哈尼梯田之前并沒有對其進行過深入的了解,而只是接觸到一些片面化、碎片化的視覺圖像符號,在旅游結束之后,又進一步將它們傳遞給親朋好友。
今天,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人們的旅游消費已經變成尋找和驗證視覺圖像符號的過程。所有旅游指南和攝影指南都明確指出,哈尼梯田最美的季節是冬春季節,即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這段時間處于“泡冬水田”的休息時期,貯滿了水的梯田會在不同的氣象和光照條件下,呈現千變萬化的色彩和光影效果。這些獨特的視覺圖像符號讓游客們如癡如醉,將哈尼梯田譽為“光影圣地”。然而,從符號學和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這種對“光影圣地”的符號朝圣卻是非常表象化和片面化的。很多旅游者都是行色匆匆,一大早起來拍完梯田日出就回旅館睡覺,下午再拍一下梯田日落就走人,停留時間和消費水平都十分有限。人們為了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梯田照片,把光線、攝影器材和技術當作旅游活動的焦點,事實上淪為了視覺圖像符號的奴隸,對深厚的梯田文化和創造這一奇跡的哈尼人卻視而不見。
哈尼梯田旅游景觀符號化的影響
哈尼梯田景觀符號化有助于加強景觀的可識別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產生品牌效應,有利于消費者做出旅游選擇,還可以增加景觀的附加價值,有利于旅游景區進行營銷。但是,由于在各種符號中過分注重視覺圖像符號,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旅游活動少、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旅游為當地帶來的經濟和文化效益比較有限。游客只注重視覺符號而不關注哈尼人及其歷史文化,造成旅游景觀與民族文化空間的割裂;如果因為天氣狀況欠佳而看不到“符號化”的梯田美景,會造成旅游者的不滿足感,影響到旅游體驗和評價;由于主要的旅游活動是拍照,形式比較單一,旅游者容易出現視覺審美疲勞,看完一處梯田便不太想去看另一處;由于淡季和旺季明顯,導致旅游存在很強的季節性,冬春季節游客爆滿,住宿和停車困難,而夏秋季節則比較冷清;游客平均停留時間短,花在吃住上的消費也不多,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多;游客只看梯田而不關注當地人及其文化,也不利于對哈尼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養。
對策
隨著旅游活動的深入,旅游景觀的范疇不斷擴大,不僅包括景物,還應該包括其生產、傳播、消費的方式及其中的人際關系;既包括視覺語言和圖像、影像,也包括聲音、觸覺、聯想、身體體驗等。哈尼梯田的旅游開發,應該從視覺圖像符號拓展到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符號和身體體驗符號,尋找新的符號空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應對措施: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標示符號;加強當地社區居民的旅游參與程度,對當地居民進行旅游文化補償,使當地居民受益;拓展梯田旅游景觀符號的范圍,將哈尼族的神山、神林、溪流等自然景觀和民居、服飾、生產生活活動等民族文化景觀也納入其中;在旅游淡季開展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如哈尼族節慶活動、民族歌舞欣賞等,增加游客與當地人的文化交流;加強游客的身體參與程度,開發多樣性旅游符號體驗,如梯田插秧、薅秧、打谷、捉泥鰍、撈魚、水果采摘等;吸引外來人員創業,實行“一村一品”戰略,打造一系列具有符號特色的旅游文化村。提倡智慧旅游,利用信息技術對哈尼梯田及其文化進行全方位展示,發布全面的旅游信息,通過電商宣傳推銷具有哈尼梯田符號特色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