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鋒、黃芳等人在《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中撰文,介紹了高等職業教育副學士學位域外發展的背景及概況,并分析了其在政策目標、實施路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以及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實踐經驗,為未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副學士學位是一種由兩年制社區學院、初級學院、技術院校或四年制學院為完成兩年副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頒授的證書。高等職業教育副學士學位域外的發展多是基于國家宏觀政策或是勞動力市場內部需求,在擴大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推動社會公平及促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等方面作用顯著。
縱觀各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發展歷程,作者總結了各國在本土化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經驗:1.制定與國情相適應的政策目標;2.通過院校試點逐步推進本土化實施路徑;3.構建多元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副學士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和實施過程由多元機構共同參與,且方式多樣;4.課程設置兼具職業性和學術性,兼顧基礎學科和職業導向課程,將實習學生的全職或兼職學習轉化為課堂學習的學分;5.重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采用了包括制定法律、政策,構建標準,建立數據庫進行檢測以及嚴格進行內外部評價等多種措施。
根據對各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實踐經驗的總結,作者得出三點啟示:1.重視頂層設計和院校實踐的上下結合;2.重視自主創新和域外經驗借鑒的內外結合;3.重視專業組織指導和經費投入的軟硬結合。結合前述經驗,基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構建剛剛起步,作者認為我國應著力從政策頂層設計和鼓勵院校試點兩個方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