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希福
“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包含網上農貿市場、數字農家樂、特色旅游、特色經濟和招商引資等內容。國家與電商巨頭積極合作,結合返鄉創業試點發展農村電商。農村電子商務市場潛力巨大,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迎接挑戰,創造機遇,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背景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所謂“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
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體終端直接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農村潛在的巨大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機遇
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內容比較豐富,包括網上農貿市場(產品多為本地生產)、特色旅游、數字農家樂、招商引資等。國內的農村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農村不再像過去那樣信息閉塞,越來越多的農民也開始觸網,各大電商都愿意開拓農村市場。在此環境下,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國家支持。2015年10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通過壯大新業態促消費惠民生;確定促進快遞業發展的措施,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
2016年初,國務院及各部委密集出臺關于農村電商的重磅文件,力挺農業電商發展,比2015年更為加大了關于“農村電商”的篇幅,并著重提及農村電商發展問題,足見國家對農村電商的推動力度。
人口紅利因素。在中國經濟火車頭從外貿逐漸向靠內需拉動的大形勢下,龐大的農村人口則成為了拉動內需的生力軍,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消費無形之中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
農民消費觀念改變。過去要讓農民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消費幾乎不太可能,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自己開店賣產品,以及80后、90后的農民開始成為新的生力軍,農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無形之中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過程,一些思想前衛的農民也想嘗試電子商務,但是卻苦于家里沒有寬帶網絡,如今很多農民也都可以實現寬帶上網,即便沒有安裝寬帶的農民家庭也可以用智能手機電商購物。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挑戰
基礎設施建設的制約。農村電商必須要在線下進行深度布局才能真正打通農副產品的線上電商,而要在如此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布局,這需要大量大資金投入,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正處于發展初期,各項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普遍相對落后,大部分農民都存在連不上網的問題。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農村地區的住戶較為分散偏遠,物流成本高,物流和快遞系統不健全,物流配送難題制約著行業發展。影響農村地區貨物的收發。成本高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配送成本很高,有時成本高過城市數倍,效率低問題也隨之突出;二是返程空載嚴重,只是單向的將城市商品輸送農村,而未能將農產品運進城。
缺乏專業人才。既懂農民農村市場又懂電子商務的本地人才匱乏卻成為了他們快速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障礙.對于農村電商來說更是需要線上線下的高度結合,而各大電商的專業人才不懂農村市場,農村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又都傾向于進城就業,在農村本地既懂電腦又懂商業的人才很少。
重要環節缺乏監管。時下新興的各類農產品電商平臺,其實主要起到的也還是一個銷售橋梁的作用,還沒有辦法對上游的各個環節進行必要的介入、規范和監督,導致電商采購的農產品無法控制,不同程度的存在質量參差不齊、損耗率過高,甚至還有一些生鮮農產品農殘超標。
農民網購及網上創業意識的培養。農民網購網售的意識主要在于大部分農民意識和觀念的落后:不熟悉網絡,不相信網購。農民網購意識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來教育他們的,農村年輕一代多外出打工,不平衡的年齡結構使農村地區對電商接受度不高,大多數村民還是擔心買到假貨或者對能否退貨有較大顧慮,制約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措施
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村居民電子商務意識。為了讓農民對電子商務有所了解,除了在電視上宣傳,政府還可以設電子商務宣傳機構等定期對農村居民進行宣傳。通過專設機構,政府可以利用自身在群眾當中的威信加大宣傳效果,這比電視廣告宣傳更為直接和有效。只有讓農民有了電子商務的意識,才能調動起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達到理想的效果。
改善農村電商發展環境,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寬帶普及率,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比較重要的是運營商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建立這種機制后,企業才有可能在農村建設更多的互聯網基站,實現網絡普及。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物流配送能力政府應給予廣泛而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交通、信息、產地集配、冷鏈等相關設施,鼓勵農村商貿企業建設配送中心,發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
發展“農戶+合作社+企業”模式,合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方式通過在全國各地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種方式,以專業公司為龍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科學規劃農產品種植基地,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供應體系,集中收購農產品,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注重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宣傳、推廣,逐步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集體運作的優勢,共享產品市場信息,降低生產成本和運輸費用,增加利潤,實現共贏,走出一條健康、高效、科學的路子。
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鼓勵通過網絡創業就業。計算機網絡在當今的農村應用非常廣泛,不少農民會使用電腦,手機上網,查詢相關信息,對網絡有一些了解。這為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就要發揮和利用好現在的網絡快速傳播優勢,大力實施遠程教育,培養農民信息意識和互聯網思維,提升農民操作網絡的技巧,熟悉主要的電子商務平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另外,還應把懂業務的各種專業人才充實到農村信息化隊伍中來,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為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的隊伍。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由企業到農村去辦培訓班,也可以政府提供培訓補貼,農民自己找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建立各級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引導和培訓農民使用各類信息設施,掌握電子商務的各項技能。
要擴大電商在農業農村的應用,營造良好網絡消費環境。鼓勵社會資本、供銷社等各類主體建設涉農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等市場,在促進工業品下鄉的同時為農產品進城拓展更大空間。優先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增加就業和增收渠道,推動扶貧開發。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廣播電視、電話等多種通訊手段,建立起覆蓋郊區縣、鄉鎮、村的農村信息網絡,擴大宣傳。同時,嚴打網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加強對網絡交易平臺的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要加大農村電商政策扶持。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擔保貸款及貼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網上支付、供應鏈貸款等產品,簡化小額短期貸款手續,加大對電商創業的信貸支持。讓億萬農民通過“觸網”走上“雙創”新舞臺。
總體來看,農村電商正在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這個領域將會是一個具備十萬億規模的大市場。在整個農村電商領域,哪一家獨霸天下不太可能,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農村電商的市場爭奪中來,行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不少電商平臺甚至遇到了發展的瓶頸,他們還需要在農村電商人才、農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問題上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