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姮
我國的網絡發展不斷加快,但網絡空間的治理卻相對滯后,網絡上的失范行為日益突出,已經逐漸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國家的安全治理。目前,網絡空間治理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應當從公民自身、網絡法律、網絡信息技術等方面入手,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網絡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截至2016年,我國的網民人數已經到了7億之多,互聯網的普及率也已經超過50%。如此龐大的網絡空間給國家的發展帶了機遇和便利,但也伴隨著網絡空間的“失靈”現象層出不窮。網絡信息的泄露、詐騙信息的傳播、黑客病毒的侵入等等,都嚴重破壞了網絡空間的秩序,同時還不斷從虛擬到現實延伸,給人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了危害,給企業造成了損失,給國家帶來了威脅。
發達國家網絡空間治理的經驗
美國是網絡發展的超級大國,是網絡的發源國,憑借先進的技術,率先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網絡空間治理的法律體系,基本包含了信息泄露、網絡知識產權、網絡詐騙、網絡情色等一系列在國內常見的網絡犯罪行為。同時,美國也十分重視網絡空間技術的發展,建立了國家網絡空間安全保衛系統和信息保障技術框架,也為國家的網絡空間治理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國家的網絡技術也已經遠超越大多數國家,在新加坡的網絡空間治理主要采取嚴格的審查制度,頒布了《分類許可證制度》和《互聯網操作規則》等系列制度來約束網絡運營商,明確他們的責任所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在網民的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視,從讀書開始就不斷普及網絡的正確使用方法,培養公眾在日常網絡使用中的情緒自控能力和理想分析能力,提高全體網民的綜合素質。同時,還設立了網絡犯罪指揮中心,網絡安全研究室,確保網絡空間治理的及時性和超前性。
我國目前網絡空間治理的難題
網民數量龐大,結構復雜。中國網絡普及度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高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網民上網的設備也在逐漸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計算機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也在不斷普及。網絡的終端除了互聯網外,也出現了手機4G、5G及WiFi等。網民的結構也日趨復雜化,從以往的青年群體已經擴散到少年、老年群體,職業結構也日漸豐富,從公司白領、學生青年、自由人士到政府黨政機關等。如此龐大的網民群體和復雜的網民結構,使得網絡空間治理難度不斷增加。
網絡空間治理缺乏法律支持。目前,我國還缺乏專門的網絡空間治理的法律,大多采用規范和規章為主,尤其與美國相比較,我國的網絡空間管理法律數量明顯不足。同時,規章和規范等行政法規也存在著諸多矛盾,操作起來有偏差,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出現了網絡失范行為也沒有明確的追責制度,使得網絡空間治理缺乏實施依據。
網絡空間治理支持技術體系落后。中國現有的網絡空間治理的技術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難以適應日趨復雜的網絡失范現象。還主要通過內容過濾、輿情監測等傳統技術手段來實施網絡空間管理,缺乏技術彈性。同時,大多采取事后整治,缺乏整個過程的系統性分析,也還尚未像美國、新加坡那樣建立網絡空間準入技術、網中監管技術、網下反制技術的全流程技術支持,對于網絡技術的定義、應用范圍、操作規范都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我國網絡空間治理的對策
加強網絡行為規范教育,提高網民整體素質。公民是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主體,要學習新加坡的先進教育理念,講網絡教育引入課堂,引導公民從小培養正確的網絡使用規范,理性對待網絡輿論,處理自身網絡情緒。要學會用網絡空間的道德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實現網絡使用自由和網絡秩序的統一,并且,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抵制網絡失范行為。
完善網絡空間法律體系,促進以法治網。法律依據是國家網絡空間治理的基本保障。國家應當出臺網絡治理的相關法律,必須做到有法可依,落實依法治網。明確網絡空間中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責權,建立相應的處罰機制,監督規范主體行為。讓不法分子有所忌憚,不敢為所欲為,同時將法律治理與道德約束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網絡空間治理的有效性。
構建網絡空間技術支持體系,實現網絡治理現代化。信息技術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是網絡空間治理的技術支撐,在網絡執法的過程中涉及到取證、技術反制等各種情況,對信息技術能力要求較高,在網絡使用中實行實時監控,預測并發現網絡不法行為,并通過數字手段等對違法行為進行取證,可以提高網絡失范行為的破解率,及時制止和處理網絡上的不法行為。
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空間使用率越來越高,我國的網絡空間治理面領著巨大的挑戰,由于網絡空間目前的治理相對滯后,已經產生了不少的負面效應。要在學習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適合我國發展形勢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不斷加強公民自身的治理能力、完善我國的網絡立法、提高我國網絡信息技術能力,以更好的應對網絡空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