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標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現狀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加大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投入強度,把發展高新技術、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國際競爭戰略的重心和各自發展戰略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不僅顯著影響著各國的經濟技術實力,更是推動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要素。
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其中,稅收優惠政策被世界各國政府廣泛運用。對企業來講,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企業的成本,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稅收優惠政策貫穿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時刻產生影響。如稅法規定的減免稅、加速折舊、加計扣除等扶持措施可以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每個環節產生影響,其影響的范圍和扶持的力度是其他政策所不具有的。而且國家資金投入畢竟有限,而人才在短期內的供給基本不變情況下,稅收優惠必然成為激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有效手段。
通過對國家稅務總局稅收法規庫、財政部條法司財政法規數據庫和相關法律政策網站的搜集和整理。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涉及現行稅收體系中的9個稅種,分為四大類。所得稅類: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流轉稅類:增值稅、關稅、營業稅(營改增后已取消)、消費稅等;財產稅類: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行為稅類:印花稅等。
從政策激勵方式看,我國稅收激勵政策采用的手段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仍以直接優惠為主(包括免征、減征、稅率優惠三種形式),間接優惠為輔(包括稅前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投資抵免、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結轉扣除/抵扣等五種形式)的格局。以所得稅優惠為主,其他稅種優惠為輔的格局。以生產投入環節稅收激勵為主,其他環節(研發、應用和銷售)為輔的格局。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運行機理
稅收優惠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風險。諸多經濟學家研究證明R&D具有的公共產品特征。即企業研發部分成果在沒有市場交易的條件下被經濟體中其他部門無償獲得,產生R&D產品正的外部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原理,企業每新增等量資金的投入所得到的收益是遞減的,表現在圖1中即為企業邊際收益曲線MR;邊際收益遞減必然引起邊際成本的遞增,表現為圖1中向上傾斜的邊際成本曲線MC,其中,在沒有政府稅收干預的情況下,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為圖中的MC。企業若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原則來確定產量,那么企業研發投入量將小于社會最優量。如圖1,P為市場價格,Q為研發投入量,MC為企業研發的邊際成本,MRs,MRp分別表示研發的社會邊際收益和企業邊際收益。由于研發存在正的外部性,所以社會邊際收益MRs大于企業邊際收益MRp,差額就是邊際外在收益。MRp與MC的交點A決定一個企業進行研發時的投入量為Qp,此時企業研發投入Qp低于社會最有效率的水平Qs。這種由市場失靈帶來的問題只能通過政府來調節。當政府采取稅收激勵政策后,實質上就意味著政府讓渡了一部分收入給企業,如果這種讓渡出現于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就表現為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成本的縮減;如果這種讓渡出現在企業創新成果產生后,它必將增加企業從事技術創新得到的收益。正如圖中所示,當政府讓渡一部分收益給企業后,假定企業從事創新的成本縮減,表現為MC下移至MC,并與MRp相交于B點。此時,均衡的企業R&D投入由原來的Qp增加到Qs。稅收激勵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即降低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投入的成本,提高企業對技術創新收益的預期。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存在與政策建議
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系統性
稅收優惠政策出臺缺乏總體規劃,各個孤立的政策之間難以有效協調。首先,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增值稅和所得稅兩個方面,而且在所得稅稅收優惠中,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往往是分散于不同的稅收法律法規中,政策規定不夠集中,不利于納稅人系統性的了解和掌握。其次,除《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在法律地位上較為正式外,其他的稅收優惠政策往往以通知、辦法、公告等形式予于明確,政策的出臺缺乏總體規劃,導致稅收優惠政策前后不連貫。最后,由于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長期性,導致某些稅收優惠政策到期后無法順利銜接,政策中斷很可能會阻礙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稅收優惠政策應從研發階段延伸到產出階段。當前稅收優惠主要還是停留在減稅層面,而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缺乏考慮,導致高新技術企業不能全面發展。因此制定稅收政策是要縱觀全局,從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階段到產出階段,打破稅收優惠政策集中在事后的減稅下,解決企業在研發階段資金匱乏問題,支持企業開展研發投入,減少因缺乏資金而出現的創新項目“流產”現象,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這將極大提高公司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稅收優惠政策受益主體不合理,缺少小型創新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2008年我國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為25%,為了繼續支持高新產業的發展,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給與特殊照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為了更進一步規范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2008年4月出臺了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2016年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進行重新修訂。
修訂后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量化申請條件如下:企業申請認定時須注冊成立1年以上;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下同)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①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5%;
②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③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④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
相比2008年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此次在定量指標上有三個方面的調整:調整了“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新認定辦法將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研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從6%調整為5%,這降低了研發投入相對較少的小微企業認定為高新企業的門檻。二是調整“科技人員占比”。將原“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的條件,調整為“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主要基于企業研發形式多樣化,逐步傾向于聯合外部力量開展研發活動,這進一步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門檻。
但現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仍偏向于大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對企業創新能力四項評價指標中,大型企業在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指標得分更具優勢。
相比小公司,大公司進行持續性創新活意愿更強,更傾向于設立獨立的研發部門(安同良等,2006)。但舒志彪等(2007)研究發現,我國中小企業具有更高的創新效率,單位有效創新成果所消耗的人力資源成本遠低于大型企業。
小微企業占公司總量比重的絕大多數,因其自身規模小,資金缺乏,導致R&D的經費投入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他們承擔高風險進行自主創新,卻無法達到認定標準而喪失享受稅收優惠的機會。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針對性措施,激發小微企業創新激情。
國外對小規模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減免涵蓋了各個稅種,大大降低了小規模企業的稅收負擔,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結合我國國情,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返還和計提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幫助企業科研項目的開展,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高新技術資格認定門檻,從事前審批向事后監管逐步轉換,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有利于發展的政策環境。
直接優惠政策多,間接優惠政策少。當前稅收優惠政策以直接優惠為主,重點在減免稅、優惠稅率方面;而在加計扣除、加速折舊、特別準備金和延期納稅方面力度不夠。目前,我國稅收優惠更多體現在所得稅上,屬于直接優惠,側重于事后優惠,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企業在研發投入的需求更大,事后優惠激勵效應將越來越弱。相反,間接稅為事前優惠,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如加速折舊、固定資產投資抵免、提取技術開發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激勵作用更大。
直接優惠影響企業的收益,間接優惠影響企業的成本。直接優惠為主間接優惠為輔的情況很可能導致企業為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而“創新”,為了享受低稅率而“偽高新”。從直接優惠為主向間接優惠為主的轉變,優惠的主體將比僅僅是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也激勵了中小企業的對研發費用的投入、加快企業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