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嫻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說,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協調一致、相互支持與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同樣,融洽的家校合作關系在德育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案例A:王老師的初中同學,離異,孩子在鄰校八年級就讀,由于孩子正處于叛逆年齡,加上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所以孩子在校表現很不好,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就算勉強坐到了教室里,他不是睡覺就是搗亂。班主任火大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電話讓家長到學校解決問題。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家長就生氣了,干脆不接電話了(因為家長在外地工作,回來一次很麻煩)。于是,老師氣,家長氣,問題還是沒解決。
案例B:學校一男生,父母在廣東打工,自己在爺爺家與外婆家兩邊跑,常常是得罪了東家跑西家,成了看似三方管,卻無一方管得著的自由娃娃。所以,他逃課、上網、打架,無所不干。班主任上門找家長,還沒開口,老人家就告一長串的狀,聲淚俱下,不停地麻煩老師多加管教,要不然這條老命都搭進去了。
我們常說,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可是,現在家庭教育出現了很多盲區和誤區,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更讓學校、教師感到十分棘手:一是單親家庭教育蒼白無力;二是隔代教育現象尤為嚴重;三是部分家長自身素質差,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四是有的家長不講究教育方法,與孩子產生了敵對情緒。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在心態上也存在著誤區:①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不重視其品德修養、人格修養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疏于管理和引導,久而久之,孩子養成的不良習氣難以糾正;②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認為學校就該負責孩子的一切,父母則是成天忙于工作或各種應酬,無暇顧及孩子;③對孩子只愛不教,視作“小皇帝”,聽之任之,使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錯誤思想。
而也有個別校長認為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就是對自己工作的“橫挑鼻子,豎挑眼”,是專門來找茬的。同時,有的班主任把學生出現的問題歸咎于家長,認為“家教”不好,把家長會、家訪當作向家長“告狀”的好機會,把學習和表現不好的學生在會上點名批評,對家長多加指責,說一些不尊重學生和家長的話,把家長會開成“批斗會”,使家長對教師的家訪和家長會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有的家長也把孩子成績方面、行為方面的問題歸咎于教師和學校,認為教師不夠嚴格,學校校風不好。有了這樣的障礙,雙方的交流、合作當然很困難。家校合作始終不能步入同一條教育陣線上來。
那么,作為學校,如何更好地與家長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呢?我們通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得出了一個結論:學生才是最好的切入點!
在我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始終將目光鎖定在學生身上,以學生為紐帶,搭建起學校與家庭中間的橋梁。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去感化家長,使家長轉變觀念,心甘情愿地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從而使學校、學生、家庭三者緊密聯系,形成良性循環。
例如,由于離異家庭的增多,孩子深受其害,為了喚起家長的責任感,我們設計了“心靈的呼喚”演講會,邀請家長參加,五名演講選手聲淚俱下、發自肺腑的訴說,讓在場的每一位家長都流淚了。這五名學生一聲聲的呼喚,震撼了每一位家長的心!演講會后,許多家長紛紛拿起筆,寫感想、談體會,情真意切。自然而然,與老師主動聯系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了!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異性交往是敏感的問題,也是家長們感到頭痛的問題。為了正確引導中學生,提高家長教育水平,我們設計了“異性交往大家談”座談會,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以實話實說的形式,通過幾個情境畫面的探討,學生談看法,家長談見解,教師向學生介紹異性交往的原則,向家長介紹對待孩子早戀的正確疏導方法。會后,很多學生喜滋滋地告訴我,爸爸媽媽不再偷看他們的日記了,對他們的行為也不疑神疑鬼了!許多家長也打電話過來,說孩子懂事多了,在父母面前不再那么叛逆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我當家”——由家長積極配合,讓學生理財、做家務,活動完畢,讓學生及其家長共同寫出活動感受。
“我為父母(爺爺奶奶)做頓飯”——讓學生體驗一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辛苦。
“我給爸媽找缺點”——讓學生誠懇地指出父母的不足,試著說服爸媽改正,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榜樣。
“我和爸媽換角色”——讓學生和家長互換角色,體驗一下各自的不易,從而將心比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相互體諒,更好地相處。
“我和爸媽同學法”——學生的安全出行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我們聘請校外法制安全輔導員、交警大隊宣講員進行法制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識講座,并邀請全體家長參加。
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去感化家長,使家長轉變觀念,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師做好孩子的教育育工作,從而使學校、學生、家庭三者緊密聯系,形成良性循環。這樣,家長和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提升了,家校合作也變得更加融洽、和諧了。
(作者單位:湖南省雙峰縣印塘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