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塵
焦慮是探究幼兒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影響其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本文主要對幼兒焦慮心理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具體的矯正策略,以期減少“幼兒焦慮癥”的發生頻率,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在成年人眼中,幼兒的童年時光是無憂無慮的,常常表現出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然而,并非每個幼兒都能擁有快樂而幸福的童年。有很多人逐漸意識到幼兒內心也深藏著壓抑、郁悶及焦慮等諸多不良情緒。總之,焦慮已經成為幼兒階段廣泛存在的現實問題。處于幼兒期的兒童,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尚未發育成熟,對周圍的環境時常產生無力感,進而形成較大的壓力,焦慮也就積壓在幼兒的心理了。
幼兒焦慮心理的成因
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所謂“家庭教養方式”,就是指服父母對孩子實施教育或履行撫養義務過程中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形式,同時也是家庭教育理念及行為的綜合呈現。現如今,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地遷就和滿足,但他們只側重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而忽視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培養出的幼兒較為自私與任性,缺乏獨立性,而且心理情緒極為脆弱,表現過度自卑、自傲的心理,交際能力不高等。
幼兒教師的焦慮情緒。近年來,幼兒教師的情緒焦慮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倘若幼兒教師的焦慮程度嚴重,那么會將這種焦慮轉移到幼兒身上,對幼兒表現出極不耐煩或人身攻擊,譬如諷刺或責罵幼兒、缺乏必要的寬容等。此外,教師的焦慮心理還易于傳給幼兒,繼而使幼兒也產生焦慮。
幼兒自身的心理狀況。越是年幼的兒童,越對生存環境了解越少。一方面,幼兒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想要開啟并探究神秘的世界;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及知識經驗缺乏,所以在與世界接觸過程中,很容易遭受挫折。心理脆弱的幼兒在經歷多次困難時,失敗感和挫折感會使幼兒心理帶來巨大的負擔,最終產生沮喪和焦慮情緒。
幼兒焦慮心理的矯正策略
樹立科學的家庭育兒觀念。幼兒階段的生活應始終圍繞家庭,父母必須以愛心為起點,充分尊重幼兒的心理。雖然他們年幼,但仍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家庭成員,使其建立融洽和諧的家庭關系、時刻保持愉悅的心理。因此,幼兒家長應樹立科學的家庭育兒觀念,努力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引導他們增強進取心,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來定制適宜的教養目標,從而避免焦慮心理的形成。
客觀并準確地評價幼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幼兒應有積極關注的需求,即幼兒對溫暖、同情、尊重、接納等有需求。只有充分滿足幼兒的關注需求,才會使幼兒產生一種安全感和自我關注意識。此外,幼兒尚未擁有自我評價能力,而對自身的評價僅僅來源于他人的評價。不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十分注意對幼兒的態度及評價,學會賞識他們,不能將幼兒的點滴進步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就此忽略。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充滿自信,擁有安全感,即便日后遇到挫折,也能從容地面對。
構建良好的師幼關系。新出臺的《幼兒教育綱要》明確提出:構建良好的生生及師生關系,使幼兒在班級生活中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形成較強的安全感和信賴感。所以,在班級中,教師應主動為幼兒創造寬松而民主的學習氛圍,與幼兒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要對幼兒充滿耐心和熱情,態度親切而和藹,尊重并信任幼兒,不隨意體罰幼兒,從而使其自尊心不受到迫害。由于幼兒缺乏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常常會犯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允許他們犯錯誤,而且還要給予改正的機會,當然這也是教育幼兒的重要方式。
家園合作,引導幼兒克服焦慮心理。家庭與幼兒園是目前幼兒活動的核心場所,而幼兒焦慮心理的形成與這兩個場所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幼兒由家至幼兒園,周圍環境、交往對象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進而產生一種恐慌;不同的規章制度也會使幼兒產生不適應感。總之,家園教育的差異性使幼兒極度困惑。解決好上述問題的關鍵是加強家園之間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并最終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致力于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除此之外,對幼兒的社會情感和態度應融入生活的各個環節,盡力營造相對穩定的學習環境,避免刻板的說教,從而推動幼兒的社會化發展與進步。
總而言之,幼兒的焦慮心理不僅與家庭教養、幼師焦慮情緒有關,而且也與幼兒自身心理狀況相聯系。因此,對幼兒焦慮心理的矯正也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父母應樹立科學的家庭育兒觀念;幼師應客觀評判學生,構建融洽的人際關系;家庭合作,避免焦心理的形成,從而實現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