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嬋
摘要: 歸屬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一個擁有了歸屬感的人意味著他在所屬群體中找到自己位置,與其他個體產生了情感聯系,心靈找到歸依,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大學生作為社會性存在的個體,也有對所屬群體歸屬的需要,他們能否在所屬群體找到歸宿、擁有良好的學校歸屬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人際關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有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著更好的精神風貌、學習生活質量、有對學校更好的歸屬程度以及更為良好、積極健康的心態。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的培育過程中,應注重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溝通、增強對話;從而培養學生對學校良好的歸屬感,以至于引導學生更為積極健康發展,更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能更好的融入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學校歸屬感;人際交往;關系;研究
上個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強調歸屬需要對人的重要性,歸屬需要對其個體來說是在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對他們的生活起主導作用的需要。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有著對歸屬的需要,而大學生在校是否具體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交往能力,對其歸屬感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前,在校大學生群體主要是以“90后”為主,其成長環境處于改革開放之后,成長的條件不僅在物質上有較為優越的經濟條件,還有著良好的社會環境,但就家庭的構成情況來說,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程受關愛較多、受挫折較少,自我意識較強,如何在大學這么一個大環境中與人和睦相處,處理人際關系,這之間關系到學生的身心是否能得到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現狀
一個有了歸屬感的人,他能自覺在所生活的環境中發現自我,并從容將自己安放在合適的位置,與其周圍環境的人與事和諧相處,心靈與之融合在一起。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也有對所屬群 體歸屬的渴望,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與生活必須依托與不可或缺的物質載體,他們在這一特定環境中能否對其產生認同,獲得歸屬,將直接關系到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質量,甚至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2010年7月,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發布了一份就業藍皮書報告,其中有一項是關于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調查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比上年低,“211”院校為83%,非“211”本科院校為74%,與2008屆畢業生相比,滿意度分別降低了3%和5%[1]。研究表明,當下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繁多,矛盾沖突日益突顯,心理困惑難題層出不窮,學生學校歸屬感普遍較低。也有研究者經過對某高校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普遍不高,人際交往能力偏低,自尊自信缺乏,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分析得出,這與大學生在校期間人際交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
大學校園是一個在學習氛圍、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等方面完全不同于高中校園的大環境,學習強度較之前有所減弱,生活方式不再是高中時以學習完全充斥的單一的生活,而是呈現多樣化的形式,主要交往的群體以同學和老師占主導,交往以學習、娛樂為主要內容。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里,其人際交往和成人相比,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在深度上不深;交往取向以興趣愛好為導向,缺乏功利性選擇;以及交往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然而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處理現狀對其學習以及生活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大學生人際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對生活的滿意度,從而影響其對學校的歸屬感。有研究發現:研究發現:劉月天(2009)研究得出大學生人際關系處理上受年級、性別及生源影響,女生的人際關系比男生要差,高年級同學人際關系好于低年級同學,來至于農村的同學比來自于成城市的同學人際關系差;但總體上講,現代大學生飽受人際關系的困擾,有19.1%的同學存在嚴重的人際關系問題[2]。李蓉蓉和韓向明(2002)對山西大學在校學生進行了人際關系特點的研究,得出現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得特點為感情——包容——控制[3]。趙崇蓮和鄭涌(2009)對 1000余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價值觀和自尊對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較低,主要以人際關系為中介產生影響[4]。
三、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與人際關系間的關系
盡管大多數大學生進入校園后能主動去適應新環境,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由于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及適應能力不同,導致大學生在進入校園后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差異,部分學生能主動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他們能與老師、同學和諧相處,生活、學習井然有序進行;而部分學生則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了問題,表現在思想上僵化、不合群、自由散漫,與師生間矛盾沖突,師生關系緊張,嚴重者甚至會引起惡性事件的發生。
從交往維度上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在所上年級、性別、學生來源地理環境、家庭教養方式等方面差異,具體反應在人際交友能力上男生更勝一籌,來源于城鎮的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上比農村學生更強。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受家教方式的明顯影響,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冷漠型等四種家教方式培養的大學生學校歸屬感依次降低。大一學生在人際交友、待人接物、人際交往上整體顯著地高于大二學生。人際關系會對學校歸屬感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學校歸屬感對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積極作用,而自我價值感又會對人際關系產生影響[5]。以往相關研究表:人際關系對其學校歸屬感的培養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學校歸屬感對學生自我價格感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自我價值感又作用于大學生人際關系。自我價值的建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是通過一系列正面與積極的方式完成,表現為肯定、承認、贊美、表揚等因素,在諸多的因素中,自尊這一因素是最為重要的。自我價值感是自我的重要方面,當人的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人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當自我價值欠缺或者說完全沒有自我價值感時,表現出來的將是一種完全向惡的狀態。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不體現在對自我的修煉上,還體現在對外部環境的處理中,自我價值感高,處理問題能沉著應對,能更多關心他人,同時也能獲得更多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因此,自我價值感較好的人,通常都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具有良好學校歸屬感的人,是以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自我價值感為基礎的,它同時會對自我價值感的建立產生影響。但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在進入大學前就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已經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想在較短時間內作出改變實屬困難。相反, 人際關系與學校歸屬感、自我價值感成正相關,也就是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穩定的學校歸屬感和良好的自我價值感的形成。Gale M.Morrison(2004)的研究同樣印證了這一點[6]。
四、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培養大學生學校歸屬感
高校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構建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工作中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人際關系問題,及時正確疏導人際沖突,積極引導人際交往。通過以上研究得知,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會對學校歸屬感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且通過學校歸屬感,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因此構建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顯的十分重要。
因為大學生的個人價值感在中學階段已經得到基本穩定的發展,是一個相對不變的心理特質,因此很難在較短是時間內對其作出改變。而增強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必要的條件,因此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培養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突破口,通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這一首要因素的構建,從而對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自我價值感二者的良好把控,使之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讓三者間形成正向、和諧、穩定的積極促進作用。為了達到這一預期目的,因此,高校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首當其沖需要重視的也就是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培養,通過規避對人際關系改善的不利因素,積極促成有利因素,使之發揮好人際關系在大學生整個學校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從而使其在人生的重要階段與人生的重要轉折期,能形成一個積極健康的情感取向、意志培養、情緒調控等發面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提高這一群體的素質,更好的培養出適應社會所需之才。與此同時,改善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現狀,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不是唯一因素,學校還應在其他多個方面著手,例如合理布局學校建設、改善學校管理模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溝通、增強對話;通過多方努力,以至更好的培育大學生對母校的歸屬感、自豪感,培育大學精神,進而培養崇高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麥可思.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EB/01].http://www.mycos.com.cn/report/list,action,2010-12-20.
[2]劉天月.大學生自我價值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9.
[3]李蓉蓉,韓向明.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2, 25(3):371-372.
[4]趙崇蓮,鄭涌.大學生人際關系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4):983-985.
[5]張新冀.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自我價值感和人際關系現狀及其關系研究[D].湖北: 湖北師范大學,2009.
[6]Gale M.Morrison,Stacy OFarrell, Merith Cosden, Emily Campos.School belonging across the years: influenced for Latino youth[J].CASP,2004: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