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強
【摘 要】“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現了小學數學的理念和思想,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數學,讓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教學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
小學課堂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雖然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已經逐步趨于完善,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教教材”。對教材加工、歸類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識,有利于學生探索與創新。例如教學《9加幾》時,教材中只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法,究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斷地琢磨,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我認為不僅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算法的過程,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讓學生掌握至少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程度
平時教學課堂要轉化例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在設計教學與施教時要從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考慮,注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想素材,為盡可能多的學生提供思辯的機會,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使學生會有理、有據、有序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思考的空間
一堂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有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時間。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不急于下結論,判定學生會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比如在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角度,并在小組內交流中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后,再引導學生動手去折紙三角形來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了“做”數學的樂趣。再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F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庇械膶W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銳角,一個是鈍角?!薄瓕W生們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參與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么三角形,而且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總之,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潘娟.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小學教學研究》2016
[2]曾修亮.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讀與寫:上,下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