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在做練習題的時候無可避免會出現錯誤,這純屬正常現象。做為數學老師,當孩子們犯錯誤時不能一味地去責難和懲罰他們,要及時辯析孩子們犯錯的根源,更要從自身的教學出發,及時反省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在糾錯教學中更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害怕學生出錯,當學生出錯后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從錯誤中學習,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基于此,本文就建前分類,方便復習,在自主探究中糾錯,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糾錯,提高教學效率以及防微杜漸,自我提醒等四點加以分析,旨在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糾錯;教學;指導;有效性;分析
學習數學學科不要害怕孩子們犯錯,學生做錯練習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他們錯了以后并不知道錯誤的原由。為更好地讓孩子們有效明白錯題的根源,科任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進行糾錯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科學引導,合理辨析,幫助孩子們及時解析錯題的根源,讓他們都能明白正確的解題思路。如何有效實施糾錯教學呢?筆者結合實踐教學從以下展開具體分析。
一、建前分類,方便復習
錯題集能反映學生犯過的錯誤,另外一方面也更便于學生的復習鞏固。在記下錯題類型前,要先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錯題進行合理分類,不同類型的習題要記到不同的地方,這樣更利于學生容易查找,容易辯析。比如,類別可以按照按章節分,也可以按照題型分,亦或者按照錯誤的原因去分。如按題型分:選擇題、計算題、填空題、圖型題、應用題等,按錯誤原因分:概念模糊類、粗心大意類等。并且還要將各題說明歸屬哪冊哪一章節。這種分類的優勢更便于孩子們能按照錯因快速查找,又能按照各部分易錯知識點去查找,為以后的復習帶來便利;同時也簡化了“糾錯本”,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建立糾錯本的時候,不要讓學生只將精力放在錯題上,同時還要注意一些選擇正確的題目,尤其是在考試中那些誤打誤撞、僥幸答對的題目,這類型的題目更應該引起任課老師、學生的注意。這樣的編制錯題,都能讓學生做高效率的學習者!
二、在自主探究中糾錯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凸顯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寬裕的空間中使學生深入思考。當學生深入思考時能夠發現自己在解題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例如,在教學中,許多學生容易受整數特征的影響,認為個位數是0、3、6、9的數字都可以被3整除,這時候,教師可故意點頭認可,然后再引導學生舉例子說明、驗證。當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會推翻自己的錯誤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同學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數字的特征,切記不要盲目讓學生去探討,要有組織、有規律地指導學生,讓他們自主糾錯。在自主探究中更利于學生全面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錯誤,再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有效糾正錯誤,這樣,幫助學生優化學習體系的同時,還能使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三、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糾錯,提高教學效率
當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時,要找到解決錯誤的根源,找到解決錯誤的途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在數學糾錯教學中,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跟上素質教育發展的步伐,積極拓寬教學渠道,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在糾錯教學中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比如,個人糾錯和集體糾錯相結合。任課老師的引導為主,學生重在參加,多方面去尋找問題的根源,科學指導,合理糾錯,不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四、防微杜漸,自我提醒
單元檢測、期末檢測可以說,都是對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的真實反饋,所以,考試前之我都會提醒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要仔細讀題、仔細審題、仔細檢題,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檢查環節一定要再讀題、再思考、再計算,防患于未然。舉例說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班級中一名數學基礎成績扎實的學生將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做錯了。經過聊天后我知道她在考試中曾經檢查過許多遍,試后才知道她把原題的98錯寫成89了。通過這一事例,我有所悟:在實踐活動中我會經常提醒學生做到"三再(再讀題、再思考、再計算)"過程,讓學生時刻自我提醒,在提醒中提高做題效率。
綜上所述,作為數學教學中重要一環節——糾錯,需要引起師生的重視力度,師生之間也要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使其更加高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認真、耐心地去分析學生犯錯誤的根據,找到問題的根結所在,對癥下藥,讓學生都能在糾錯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讓教與學質量真正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淑敏.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4).
[2]鄧長新.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計算糾錯能力現狀透視與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3).
[3]林媛媛.關于小學數學糾錯教學的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5).
作者簡介:
唐桂山(1974~),男,安徽懷遠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孔崗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