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薈
【摘 要】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教學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以較少的學習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學習收益。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有效教學
一、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觀念陳舊,“應試型”教學
雖然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的教師教學觀念并沒有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課程改革的真正意義,依舊以傳統的“灌輸式”進行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分數的提高,而忽略了科學素養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受傳統生物教學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制定教學計劃時往往考慮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如何學。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設定的框架進行學習,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
2.教學資源有限
教學設施如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實驗器材、掛圖、模型、動畫等課程資源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標準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但由于學校教學資源有限,比如實驗室及實驗器材配備不足導致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實踐能力受到限制;老教材的資源配備并不能滿足新課標下教材的教學需求,比如新教材中有一項內容為“模型建構”,但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的教具進行構建,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
3.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在過去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要依賴教材,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所謂的教學目標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制定。大多數教師沒有意識到新課改的意義,導致新課程理念很難在生物課堂中實施。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現代生物技術不斷更新,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讓生物課堂更為有效。
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改變教學觀念,倡導探究式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因生施教。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注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學習。
2.合理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
由于受當地經濟水平的限制,不同的學校可能在教學資源上有不同的限制,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資源豐富多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有利于把教材中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如在學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傳統的教學學生不能直觀的掌握染色體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不利于學生熟記細胞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借助網絡中的動畫及圖片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完成教學目標,而且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在教具的輔助下,不僅教師教的方便,學生學得也很輕松。
3.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專業能力對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新課改下教師要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要深刻理解每個知識點,做到準確把握三維目標。除此之外,教師要認真做好教學設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備課不僅要備內容、備教法,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法。有效教學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里的學生參與不是學生鬧哄哄的瞎起哄,看似熱鬧的課堂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是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要把握教材的特點。高中生物內容比較瑣碎,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可采用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體驗探究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過程,要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能夠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師要積極參加教學活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促進教師的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選擇適當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16,10:138.
[2]卞白云.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2:99.
[3]付秋蓉.淺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6, 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