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
【摘 要】高中物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力學、電磁學等內容,其通常是邏輯性較強的知識。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為之后大學物理的學習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具有更加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加強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是除了教會學生知識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物理課程對學生的解題能力的培養方式進行了簡單探討,希望可以有效促進培養工作的進步,使高中物理對我國高中學生的成長起到更好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解題能力;培養思路
高中雖然只是大學物理的基礎,但是因為其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且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所以提高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對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將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充分提高,借此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學生解決能力和邏輯性。對于這幾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是高中物理教師一直在探討與研究中的問題。
一、高中物理課程的特點
因為高中物理是比較具有邏輯性的學科,并且具有一定的系統,是對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初級培養,通過對解題能力的培養,就可以使學生構建高中物理問題的階梯和思維。現今的物理教材中主要是一些基礎性的物理內容,通過這些內容將學生的物理學概念初步的建立。
因為初中與高中物理學科上的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差異,導致學生在最開始的階段對于高中物理的理解比較困難。而且其中的知識點關聯性也并不大,所以導致一些學生在進行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比較費力,成績出現下滑,最終失去學習物理的信心。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不同,主要是進行計算,而需要背誦的內容極少,除了一些公式之外,幾乎沒有其它需要記憶的內容。是要學生通過思維和邏輯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并進行總結。
二、高中物理課程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要想通過物理課堂對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行解決,首先要將物理學科的特點進行總結,然后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科學的培養,使其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點要保證學生對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包括公式、概念、定律等內容的掌握情況良好,并可以對高中經常用到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對于相像的知識點可以辨別。在滿足這樣的要求之下,學生在進行物理問題的解決時就可以有效的運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并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在進行較為復雜的問題的解決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將問題進行全面的解決。
進行上述內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物理解題思維能力,因為高中物理學科主要是鍛煉學生的這一方面能力。所以在進行物理學習總知識將概念背下來沒有絲毫作用,進行物理解題不僅是運用相關的知識點還是對相關知識的延伸與探索,所以沒有一定的解題能力是無法將物理學科掌握好的。
在進行物理知識的解題中不僅是應用本學科之中的知識,有時同樣需要運用數學方面的知識。教師在進行物理試題設計中,要將解題能力作為其中的重點,而不是將知識點做為評判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解題能力代表著學生物理思維的水平,所以在進行知識的傳授的過程中要注中多種解題方式的研究,充分的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
物理的計算習題,是由各種物理知識進行累積產生的,所以在進行解題中要將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找出,借此找到更好的解題方式,在近年來的物理計算題的設計中,主要是對解題能力的考察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所以學生在接觸到相關習題時在最開始會難以理解題意。但是這類習題只是出題人為簡單的知識點披上了一層紗,只要進行仔細審題,將其視作最基礎的內容就可以有效的找到解題思路。仔細分析每一句話,將其中冗雜的形容拋棄,將復雜的模型簡化,就可以有效找到其中的突破口,最終將看似困難的問題解決。
現在的學生進行物理學習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總是尋找新的習題進行練習,而對自己之前的錯題卻并不重視,我們在進行知識的學習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新的內容,但是這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學生都沒有來得及消化,所以在進行知識點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將自己做錯的內容進行總結,并將進行深入的研究,尋找做錯的原因。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需要進行復習,如果在進行復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將原有錯誤及時改正,那么在考試中就可有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三、結論
要想提高我國高中生的解題能力的培養就要重點從物理學科下手,通過物理學科這門邏輯性較強和需要進行大量解題的學科就可以將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要想通過物理學科進行高中生的解題能力的鍛煉就要將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進行提升,所以學生要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地進行累積,將所學到的內容進行聯系,使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最終使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敏.抓住思維特點,提升解題實效——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4:124.
[2]趙白.高職物理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5,01:51.
[3]陶燕春.在物理教學中把握好物理模型與數學模型的轉換[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S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