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摘 要:21世紀,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其最突出的表現是高等教育接受者數量的快速增長,意味著高校在校生特別是本科和高職高專大學生數量規模的擴張。2003年高校合并和擴招使得高校成本降低,達到了規模經濟;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來臨,高校面臨著由最佳規模經濟滑落到規模不經濟的窘境。面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挑戰,高校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以協調和穩定高校規模經濟。
關鍵詞:普及化;高校;規模經濟
一、高校規模經濟
有關高校規模的研究特別關注就學人數(一般使用全日本科制當量學生為指標)規模對平均成本的影響。在幾十年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數學模型、指標和數據對高校規模經濟進行了研究,所得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主要結論如下:第一,一般說來,在各類型的高校中,都存在著潛在的或現實的規模經濟。Smith于1978年的研究認為在本科階段,每個學科專業都存在規模經濟,但是在研究生階段既有規模經濟也有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的程度取決于固定成本的大小。第二,不同研究者對高校最優經濟規模的意見不一。第三,成本、規模和質量之間的聯系。大多數早期研究忽視產出的質量因素,因為他們假設高校產出相對同質。研究表明,產出的質量經常會隨著學校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如果規模的變化影響學生并降低教學質量,那么學生就發生和學習有關的成本,實際上是規模不經濟的表現。第四,在規模經濟的研究中,忽略科研未必會導致低估規模經濟。因為相對于規模較小的院系來說,規模大的院系更加注重科研。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的規模經濟
1.中國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報告稱,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中國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意味著一半適齡青年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到普及化,可以從2003年高校合并和擴招開始計算,至今發展時間剛滿15年。高等教育大眾化,提高了高校實驗室、圖書館、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的利用率,從而使得中國高校達到了規模經濟,追求成本與效益的平衡,對我國這樣一個基數龐大的高等教育國家來說,不啻為一條發展的捷徑。高等教育發展15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硬件”建設數量持續上漲。為優化高校科研環境,全國高等教育經費十年間擴大了3.6倍;為提高高校物質文化建設,全國高校固定資產總值增幅近百分之五十;為優化高校教師隊伍,全國高校專職教師數量增加兩倍,并在高校教師質量上提出要求:高學歷——研究生學位,低齡化——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比頗重。
2.普及化背景下高校規模經濟可能存在的問題
高等教育闊步大發展的15年,不可避免隨之產生矛盾與問題。高等教育的擴招,最為突出的一個弊端就是“質與量的不平衡”。具體來說,國家對每一所高校給予一定的招生數量,并按招生數量給予相應的培養經費。國家的出發點不可謂不用心良苦,但很多高校為了追求利益,盲目擴大招生規模,視教育質量為空虛。直接導致教育質量嚴重下滑,間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為追求利益的學生數量擴招,致使高校硬件條件跟不上。學生宿舍數量不足,致使有K校安排大四學生提前畢業的丑聞傳出。學校餐廳的數量也遠遠供大于求。最為令人憤怒的是,屢屢傳出因為教室資源不足,眾多高校的選修課不能正常開課。
相應的軟件也跟不上節奏,高級教師占教師人數比例不夠,教師繼續培養深造的空間不足等。高校師生比過小,教師隊伍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急劇擴大的大學生隊伍等問題出現。由于硬件、軟件不能滿足擴招后的人均所得,使得學生無論是在生活質量上、學習質量上都大打折扣,不能將其應得的知識、學習的權利全部享有,不能更好地發掘出他們所有的潛能,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職能完成度欠佳。
三、高校規模經濟的最佳狀態應采取措施
1.以教育教學質量為前提,科學規劃招生人數
高校的眾多部門,如學生處、教務處、人事處、財務處等分別對該校的教育教學現狀、師資力量、經濟狀況十分了解,因此,各高校部門應當聯合對目前在校學生數量、生活狀況進行評估。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彈性擴大新生的招生規模。科學合理的規劃,充足的安排后,可以保證新招入的學生有足夠的學習、生活的空間,從而保證并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在培養學生為關鍵,適當地發展高校物質文化
高校的物質環境保障是培養學生的重要的外部因素。首先,保證現有學生的人均教學儀器設備、人均圖書館、人均宿舍面積、人均體育場、人均就餐環境等物質環境,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身心適宜、健康向上、資源充足的學習生活空間。其次,保證教師及科研人員有足夠的經費、時間充好電,與時俱進地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能。最后,應該力求保證高校每位員工的福利待遇都能按時發放,不將教師工資福利挪作他用。
3.提高管理人員以及教師等資源的有效配置
圖書館、宿舍等利用率必然會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得以提高。而管理人員以及教師的有效配置卻是目前高校極為頭疼的問題。眾所周知,在美國頂尖院校,師生比很高,如耶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等師生比均能高于1:1。當然在教育經濟學視域下,認為這是對教師資源的浪費。而中國面臨著截然相反的問題,師生比為小于1:3,甚至僅有1:10,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極為嚴重。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教師資源稀缺將更為突出,因此高校應著手準備增加管理人員以及教師數量,確保數量龐大的學生在管理人員或教師的有效的監管內。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追求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國家和政府也投入雄厚資金支持高校發展建設。高校領導者應該提前察覺到高校的學生容納數量會在哪一個區間,使得高校進入規模不經濟時代。高校最佳規模經濟不會是一個確定的數值,而應該是一個變化的范圍。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制約,現實中很難使高校達到最佳規模經濟,但提前對采取相應措施可以避免高校規模經濟的大起大落,使得高等教育普及化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規模經濟仍舊能夠保持穩定和協調。
參考文獻:
[1]唐漢琦.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大學治理[J].中國高教研究,2016(04):9-14+22.
[2]李瑩瑩.我國高校規模經濟的現狀分析[J].中國電子教育,2011(01):12-17.
[3]陳洪安.論高校規模經濟[J].教育與經濟,1996(03):1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