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黔南少數民族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困難,闡述了傳統模式的弊端,最后總結了有效的教學模式的途徑,旨在通過有效途徑為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一些建議,供參考。
關鍵詞:黔南少數民族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途徑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在少數民族中遇到的困難
要探索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初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模式,就必須先清楚黔南地區的實際困難,以便在研究中從實際出發,更好地尋找少數民族地區初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模式,黔南地區的主要困難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教育資源
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沒有達到國家標準,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師資力量缺乏、設備不足、相關的教育方式落后等方面,本文將一一敘述。
首先,設備不足的問題。如當地的某個學校,班上的50多個人在上課的時間只有二分之一的學生有機會在課上進行實踐操作,剩下的一部分學生只能等到下一節課才有使用計算機的機會,這種輪流的方式,達不到學習的效果。
其次,師資力量薄弱。由于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偏遠學校相對于城市而言,比較落后、工資待遇低、條件艱苦,因此很難將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吸引過來,學生們也無法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知識。
再者,教育方式的落后。這也是由其他因素間接導致的,由于設備不足,所以不能夠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導致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走入一個誤區,而教師的授課在實踐的操作能力中也體現的少之又少,大多仍以理論教學為主,達不到信息技術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的水平高低不一
黔南某中學的學生的發展就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高低不一,有的中學生在小學時就學習過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然而大部分的中學生還是沒有系統地學習,基本上對信息技術知識知之甚少。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發展水平有高有低,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而城市中的學生們常常小學時就開始接觸信息技術,到了初中已經具備較完整的基礎知識,這就導致黔南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城市的學生們的發展愈來愈不平衡,如果長此以往,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勢必降低,學習的興趣定會減弱。
目前,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薄弱,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在這些區域還不夠完善,所以尋找切實有效的方法,探索適合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按照相關的規定和標準,以教學理論為前提,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而把教學進行組合的方式使之形成穩定的操作性強的教學構架。教學模式通常包含了多種教學方法。
以“計算機網絡安全”課程為例,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一堂課中將本節課所講的內容作一個概述,然后告訴學生,今天這節課要講的是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知識,然后開始進行授課和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本堂課所講的知識點,然后告訴學生下堂課將要講什么內容,如“計算機的硬件存儲”,要求學生課后進行預習,上網查找相關的知識,了解硬件存儲設備的作用、特點和注意事項。
而這些傳統模式并不適用于黔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孩子 們,無法達到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要求,他們沒有辦法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操作作業,因為這些學生的家里根本就沒有計算機 。針對這些困難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三、針對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教學模式途徑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加強動手能力。雖然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區域的資金較為短缺,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可以建立共享平臺,在公共區域設置共享專區,方便學生對計算機進行實實在在的了解,這樣獲得的信息比理論上講解的實用得多。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從實踐出發,培養動手能力。如在進行計算機的組裝時,學生因為接口錯誤,總是不能夠很好地完成組裝,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從問題中發現關鍵點,尋找解決辦法。
(二)從興趣中培養學習能力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需要在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之后進行分層次的指導,讓進步快的學生幫助落后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發現學習的樂趣。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創造和創新,也可以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計算機表格的建立”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將題目板書好,然后進行比賽,看哪組的學生完成的又快又好。在這樣的競爭學習中,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學習效率漸漸提高。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這是一個知識型社會,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老師單方面的責任,學生也要對自己負責任,教師引導學生,學生投入學習中,形成自主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關于計算機的有趣的事,如在學習“計算機的歷史”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講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學生聽了以后,發現計算機并不是那么難,從而主動的去探索計算機的知識,豐富自己,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總結
綜上所述,黔南少數民族地區學習信息技術最基礎的是對計算機的認識和學習,給將來學習更復雜的信息技術知識打下基礎。本文所提出的相關建議具有可參考性,但是仍然需要實事求是,不同的地區實際情況不一樣,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學習相關信息技術課程,理論加上實踐,才能夠讓黔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獲得較為完整的信息技術知識。
參考文獻:
[1]趙曉蓉.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三都縣民族中學、平塘縣克度中學的調查分析[J].信息通信,2016(9):263-265.
[2]王澤江.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差異性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3(8):172,173.
[3]謝非,楊海嬌.信息技術課程實施與效果的地區差異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4(12):85-88.
[4]段小娟.少數民族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模式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逯芳弟.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多媒體輔助初中英語教學的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注:本文為2015年州級教育科研課題《黔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模式探究》(課題編號:2015B208)子課題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