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翠君
摘 要: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無論是從消費總額還是人口規模上看,農村占據了重要份額,擴大消費需求,最大的潛力在農村。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對有效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而發展文化教育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途徑,因為文化教育水平不僅是影響居民就業和收入水平的關鍵因素,而且關系到農村居民的消費知識的增長和技能的提高、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消費的合理化。
關鍵詞:文化教育;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有效途徑
一、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意義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心。提高農民消費水平,不僅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出口、投資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加之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張、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投資驅動的潛力也在逐步下降。在傳統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中,消費是啟動內需的關鍵,擴大消費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我國農村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才占總消費的29.6%,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相比城市,農村消費市場發展迅速,更具發展潛力。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能夠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二)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
要求。目前,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尹世杰教授指出:“小康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的消費以數量擴張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提高質量為主,由以生存資料為主逐步轉變為以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為主,逐步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層次和質量。” [1]只有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使居民生活得到改善,消費結構趨于合理,縮小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才能更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三)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農民消費水平偏低,使其無法享受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對農民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城鄉貧富差距擴大,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到先進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四)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明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的高度概括。其中貫穿著農民對物質、文化、環境、政治需求的不斷滿足。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處于從溫飽向全面小康過渡階段,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消費層次,滿足農民多層面的消費需求,最終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文化教育是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文化教育不僅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發展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消費者素質,發展消費力的極重要條件。[2]一方面,發展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現代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收入。同時也能提高農村居民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拓寬就業渠道,增加收入來源。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另一方面,發展文化教育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素質的基礎。發展文化教育,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有利于發展享受、發展資料的消費,提高消費層次,擴展消費力;有利于促進合理消費,提高消費效益;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增強維權意識,保護消費力,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
三、為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應加快農村文化教育的發展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農村的文化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加速發展文化教育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動城鎮化進程,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農民消費能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
(一)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加快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是農村教育任重道遠的主旋律。目前,我國的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仍然比較低。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3%以上,高中文化和中專占12.7%,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9%。義務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其主要投資主體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著農村教育發展的軟肋。政府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完善教育立法等措施,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切實提高新增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在確保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9年義務教育所需的各項經費、確保貧困地區有錢辦學和所有適齡兒童都能按時上學的同時,將義務教育由9年制向12年制過渡、由目前的中小學階段向高中階段延伸,保證更多的農村學生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文化教育。
(二)加強農村職業技能教育,培育現代化新型農民。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增強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我國農民的職業教育針對性不強,缺乏系統性,能夠接受培訓的人覆蓋面較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年內接受過一次性培訓的農民不足1/3,接受過三次以上技術培訓的不足3%。而在德國,53%的農民受過2至3年的職業培訓。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財政投入力度不夠、教育體制不健全是制約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美國每年用于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達到1185億美元;英國農民培訓經費的70%由國際財政提供;據《中國農業發展報告2012》數據顯示,我國中央財政用于農民培訓中居主導地位的陽光工程培訓項目的資金只有11億元。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情況下,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大力培育現代化的新型農民。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力度,強化資金的監督管理,提高投資經費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創新職業教育培訓方式。由傳統模式向實用技術系統學習轉變,由單純學歷教育向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轉變,充分發揮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教育資源,組織實施“農牧科技文化素質工程”、 “新型農民創業配置工程”及“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培訓大批初、中、高級的農業技術人員,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三)加強消費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科學消費水平。文明消費、科學消費是現代消費的發展趨勢。要提高農民自身的科學水平和文明程度,促進農民消費的智能化,必須加強消費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加強農民消費觀念的教育。積極培養農村居民的消費意識,構建健康的消費觀念,樹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摒棄過去落后、愚昧、保守的消費觀念。其次,要加強關于商品知識、消費技能的教育。要培養農村消費者識別商品真偽、優劣的能力、合理選購商品及合理花錢的能力。再次,要加強關于生態消費的教育。要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消費綠色消費品并積極向他們傳授生態消費技能。最后,要加強消費者權益的教育。要讓農村居民意識到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并明確自己的權利,并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尹世杰.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J].經濟縱橫.2002(3):3.
[2] 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J].消費經濟.1992(1):18.
[3] 呂莉敏,馬建富.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