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生活中,民主為公認的政治發展的大趨勢,公民擁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為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是由我國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根據這一部署,公民切實有效地參與行政問責制度為“依法治國”戰略的必要內容。當前,我國存在著公民政治、法律知識匱乏、公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無法得到切實保障、公民參與行政問責途徑非常有限等局限性。本文希望通過解析我國行政問責程序中公民有效參與存在的現實障礙,提出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之對策,繼而為完善我國行政問責制度添磚加瓦。
關鍵詞 公民參與 依法行政 行政問責
作者簡介:朱宏杰,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法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調控法與循環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08
一、引言
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這一重要戰略部署,公民必須有效地參與到踐行依法行政的關鍵一環即行政問責中來。根據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立足點,公民參與行政問責根本依據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此外,《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普通民眾也享有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其次,行政問責制度在2003年被首次提出至今,我國的行政問責制度雖經多年發展,其中也依然不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瑕疵,其中,行政問責制度中“同體問責”的功能局限性已為公眾所詬病,然而公民參與其中可有效地彌補這種缺憾。再次,近年來,服務型政府這一轉型目標已為政府和民眾所推崇,一旦出現了問責事件,唯有公民積極地參與其中,有關部門努力促進公民與政府之間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的形成,方可持續提升政府在公民中的公信力,也只有這樣保證當前的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華麗轉型。
二、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的依據
當代世界各國政府將普通民眾參與到行政問責程序中來,是將奉為潮流的代議制機制作為基礎依據的。在這種理論框架下,人民是國家權力的唯一來源,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在接受人民委托的前提下行使公權力,因此,人民應當積極履行法律賦予的神圣使命,積極有效地了解、監督乃至制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履職行為。《憲法》第 2條與41 條規定了:我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這些規定不僅明確了公民行使問責監督權利的方式,還清晰闡述了國家機關及有關工作人員必須接受公民合法途徑監督的法定義務,這些就是構成公民依法行使行政監督問責權利最為直接的法律依據。
三、我國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程序的現實缺失分析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長足發展,公民參與問責所應具備的各種政治、物質等條件得到更高層次地滿足。但與發達國家比起來,公民在實際參與現實問責程序的程度顯著偏低,并且難以保證在參與的各階段做到公正有序,與公民參與行政問責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并未成型,正是基于這些制度困境使得我國行政問責制度的未能實現質變性發展。根據現實情況,當前由我國公民參與的行政問責程序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一)公民政治素養的缺失
公民參與政治社會生活應當具備“品德崇高”等政治素養,但是,當今我國公民的政治素養,并不能完全滿足“品德崇高”公民的特征的要求。
第一,公民自身對參與政治社會生活所需的政治、法律等知識的儲備有限,大多數公民不知如何與政府機構進行溝通互動。
第二,公民在思想上過分輕視問責。因“官本位”思想長期以來在我國公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程序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畏懼感,內外在的動力明顯不足,從而對周邊出現的行政問責事項抱以“只要事不關己,那就充耳不聞”的消極思想。
第三,長期以來,因儒家傳統文化和“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普通民眾在心中已經形成一種根植已久的不良意識,即自己難以獲得參與政治的資格與能力,因此盲目服從或成為他們的保留選項。
(二)傳統問責途徑匱乏且存在較多障礙
伴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全方位發展,有關政府部門逐漸把公民的廣泛參與當做促進行政問責制度發展、推動服務型政府構建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政府實現自身職能的轉變也需要得到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與有效配合。依據我國行政問責制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良現象,普通民眾參與行政問責程序仍然存在著程序閉塞、途徑有限等諸多障礙。目前普通民眾仍然主要依靠行政訴訟、信訪、舉行聽證會等程序參與其中。顯而易見地,若是依靠現有的途徑是遠不能適應該項制度長遠發展的需要的。
(三)問責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政務公開程度低,難以滿足民眾行使知情權、監督權的需要
我國憲法僅僅在粗獷地規定了公民參與問責程序的基本方式,但對于如何參與其中的確沒有具體而明確的安排。另外,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公示聽證制度乃至民主評議程序等問責程序的諸多不足也無一不反映著當前問責法制體系的操作難度之大,這些骨感的不利因素終將直接阻礙著問責制度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目前政務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仍相對較低,普通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在仍然不能很好的行使,這已在事實上形成了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的又一重大屏障。近些年來,在中央的推動下,“陽光政務”、電子政務建設及解決政務公開的工作正在穩中有序地推行,政務公開的范圍和方式已經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我國相關制度設計并沒有明確界定政務公開的范圍及方式等,基于這一點,公民知情權、監督權的行使困境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程序有效途徑之完善建議
(一)培育普通民眾政治、法律素養,增強公民參與問責的能力
公民若想有效地參與到問責程序中,切實捍衛自身合法權益,一定要將增強自身的政治、法律知識等視作當務之急,繼而使自己的問責意識得以加強。
第一,應強化和提升基礎修養。公民要努力補充政治、法律等多領域的知識,明確自己在問責程序中所享有的權利與應承擔的義務,擔負起作為具有社會價值的公民應當扛起的道德責任。若出現問責前后出現了有關單位或個人違法侵害公民權益、違背正當的法律程序等違法行為時,即便是普通民眾也應當擼起袖子與之對抗,并可以依據法定程序要求舉行聽證會、合法上訪等既合法又合乎自身權益的方式進行有效維權。
第二,公民要擯棄那種對不影響自己權益的事件就漠不關心的錯誤思想,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作為國家的主人翁就應當保持思想和行動的高度統一。
(二)完善公民參與行政問責的途徑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網絡問政”、“微博問政”作為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產物已經成為行政問責的新通道,這些新式的問責方式不僅激發了公民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他們提高了便利性。若要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就應當堅持不懈地開創多種有效、合法途徑以便更多的公民參與進來,與此同時,傳統的問責途徑不應被摒棄,而是應當與當前時興的互聯網的問政途徑有機結合。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將傳統問責程序進行進一步完善,保證其通暢可用。對于傳統的問責途徑,諸如信訪制度、聽證會、行政訴訟制度等要明確其具體功能,對于相關部門的工作參與者要加強遴選、培訓和監督等工作,對于程序上的瑕疵要進一步理順并疏通。
第二,網絡傳媒的功能和作用要進一步深挖,為公民參與提供更為快捷的通道。
第三,通過學習、借鑒其他國家有關汲取民意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的民意調查、汲取機制,保持政府部門的虛心態度,充分發揮各界社會組織的輿論監督作用。除此之外,增設專門的信訪熱線、信箱等,也可為公眾參與行政問責打開方便之門。
(三)提升政務公開機制的透明度
政務信息公開的透明度是公民能否有效參與行政問責、并發揮功效的關鍵,因此,當前公眾參與行政問責的困境能否被突破,行政問責信息的高度透明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頒布,這使得普通民眾在法律層面依法獲取了掌握政府問責信息的民主權利,但是該條例的具體實行方面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不少問題。
基于現實的需要,完善和細化《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同時明確政務信息公開的內容、時間、方式等已經刻不容緩。只有保障政務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度,才能切實讓被問責官員感受到壓力,繼而實現行政問責程序的終極目標,即打造一個真正的高效率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這樣一個理想的實現。
五、結語
行政問責程序的科學化與有序化對于推動法治政府、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本文通過系統地研究、闡述,繼而分析我國行政問責制度存有的相關問題及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從這些原因入手,找到推動我國當前的行政問責制度走出困境的一系列完善措施。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用制度的手段管理權力和人員,保證國家機關依法用權,建立問責機制,加強黨內監督及其他監督手段,從而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筆者相信,若行政問責制度能夠做到與時俱進,那么法治中國的春天就將不遠了。
參考文獻:
[1]范琳琳、王協舟.政府信息公開北京下異體問責制的完善路徑.圖書館學研究.2009(12) .
[2]沈霞.公民參與視域下依法行政的合意性與主導邏輯.甘肅社會科學.2015(1) .
[3]鄧佑文.政治參與權的法律保障.中國行政管理.2012(4) .
[4]張婷.我國行政問責中公民參與的困境及路徑建構.東方企業文化.2012(10) .
[5]武或.我國行政問責中的公民參與研究.保定:河北大學.2014 .
[6]周宇、朱鳳霞.試論我國行政問責中的公民參與.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0(1) .
[7]唐冰冰.我國行政問責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
[8]厲俊.論我國行政問責立法的完善.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