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升
摘 要:學習力是信息化時代中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現今教育缺乏的就是學習力的培養。在當今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學會如何學習比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更重要。提升學習力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適應多樣化的環境和不同的挑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通過學習不斷的提升學習力。教與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在提升學生學習力的環節中起著關鍵作用,文章主要圍繞中學生學習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學習力的途徑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中學生;學習力;培養途徑
1引言
學習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創新力四個方面。學習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作用。對學習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終身的學習技能。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習力才能應對未來的發展變化。學習力的培養要求學校對有效學習、有效教育進行全面且具體的考量。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重教到重學轉變,正確引導教育學生。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力培養的過程。通過“還教于學”“還學于生”“還生于人”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愛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中學教育是學習的基礎,高效的學習方法可以縮短學習時間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引導者、組織者、激勵者,最終要讓學生學習的潛力得以充分挖掘、學習的毅力大為增強、學習的動力不斷提升、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使“學習力”得到空前的釋放與培養。
2目前中學生缺失學習力的原因
2.1教學方式傳統,不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雖然在不斷的提倡素質教育,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改進。但是當前教學依然存在灌輸式的教育。教學改革大多數是圍繞教學內容的改革,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卻往往難以突破。成績和排名仍然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如何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好、更快理解課堂知識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無意中把學生本身的素質和學習力推向邊緣。學生本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這樣使得學生成為受控者。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只是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死記硬背。所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形成學習力的缺失。
2.2學生學習動機單一,忽視知識的其他作用
在現今的中學教育階段依然存在應試教育的理念模式,學校和家長更看重的是成績和學業,激勵的競爭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帶給學生的更多是煩躁、緊張的心理狀態。學生學習的動機也比較單一,學習范圍僅限于書本知識的探索。教師依舊使用固定模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失去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模式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對知識的好奇,只是進行機械性的學習。他們對學習的目標不明確,認為學習只是為了考試。同時,對知識的認識還處于表層階段,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無法感知到學習的快樂,對知識的求知欲。所以,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力的丟失,形成一種“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態度。
2.3社會大環境造就學習目的局限性
當代社會“上學難”、“擇校熱”成為現今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社會大環境的氛圍造就中學生學習目標局限,曲解知識的涵義及其作用。課外之余,學生大多數忙碌于各種補習班、預科班中。中學開始已經進入一個緊張階段,即將面臨的是中考和高考,成績已經被排在第一。即使學生有更寬闊的想法和創新能力也會被周圍環境磨滅掉,隨波逐流把學習變成一個的機械、無趣的過程。
3中學生學習力提高的措施
3.1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機,中學生只要對所做、所學的事情產生興趣,他才會有毅力、有動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才會主動去學習鉆研和積極進一步探索。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學會去享受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生發揮主動性去擴展知識層面,發掘自己的內在潛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立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通過更具體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力。
3.2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
古語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授課需要重視的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而非單純知識的傳授。所以,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轉變和更新。學生掌握了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力。教師在教學中還需重視啟發式教學,由教師先鋪墊,設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上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給學生們留下思考、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同學之間進行問題的交流,老師在關鍵地方加以提示或點撥。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此外,根據學科特色進行分組學習討論以及實驗探究等方法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
3.3把學生變為學習的主動者
中國的學生被認為是最勤奮的、最努力的,但是往往缺乏創新能力。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到大學,學生總是依賴家長和老師。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業、聽從家長的安排。學生在學習中往往處于被動的角色,沒有自己思索的空間。這樣導致思維方式固定,缺乏創新能力。教學中教師盡量要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通過課堂中適度引導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堅持“學生為本”的理念,鼓勵學生對問題形成獨特的見解和思考方法。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自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了解自己的優點以及劣勢所在,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不斷的探索和求知。
4總結
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不斷引導的過程。學習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競爭力。只有掌握了學習力,才不會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主動地把學生“學習力”這一根本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每一次活動、每一個環節、每一項細節之中,持之以恒地抓實、抓透,并不斷改進、提升。此外,教學過程要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實現全面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陳維維,楊歡.教育領域學習力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2):40-46.
[2]馬駿.學生學習力研究的現狀與發展[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8):38-39.
[3]楊艷艷.掌握學習視角下初中生學習力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4]沈書生,楊歡.構建學習力:教育技術實踐新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09(6):13-16.
[5]呂勇,陰國恩,練永文.中學生學業成就歸因與學習動力的相關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4):278-282.
[6]林國平.增強初中生學習力策略研究[M].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