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信
摘 要:數學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數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整個小學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小學生經常由于枯燥的數學課而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上課也心不在焉。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愈演愈烈,如何讓乏味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就成了問題的關鍵了。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力;課堂;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處于愛玩的階段,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不再枯燥無味,自然而然就讓學生愛上數學,學好數學。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樂學數學,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呢?現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使課堂充滿活力提出自己一些見解。
一、轉換教師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根據小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但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只是單純把本課內容直接講給學生,往往忽視了學生上課是否聽懂了,能否積極思考問題。現在課改的目標就是要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即教師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啟發學生去主動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教師再從旁邊指導。由此活躍了學生思維,學生也更愿意投入課堂。
二、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持續地傾注著積極感情的認知活動。兒童對某件事發生興趣,感情會興奮、愉快、歡樂;如果沒有興趣,他們會產生厭惡、痛苦、煩悶等消極的獨立情緒”。興趣作為最好的自發驅動力將給予學生濃厚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去探索充滿奧妙的知識領域,因而培養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情境,把快樂與學習融為一體,學生自然就更加親近于課堂,活躍于課堂。
1.利用有趣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好奇心
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創設充滿趣味性的情景化學習環境,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環境中,使學生融入其中由此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德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那么該怎樣設計教學情境來鼓勵、喚醒、鼓舞學生呢?有效地利用書本基礎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例如,在上小學三年級“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時,書上給出的是42÷2與52÷2兩個算式,這時就可以設計植樹情境:在3月12日植樹節的時候,老師帶領三年級的兩個班的學生與四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去公園植樹的情景,三年級的學生一共班植了42棵樹,四年級的學生一共植了52棵樹,再問三、四年級平均每個班植了多少棵樹。以這樣的情境導入到課堂,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投入課堂,還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保護環境的教育。
2.設計游戲活動,鍛煉學生思維訓練
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是學生最大限度的處于主動學習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使教學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顯然,在設計游戲活動時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我大一在見習期間,教師在教學生認識小數一課時,把其中有整數也有小數的幾個數比喻成數學王國,讓學生去找出不是小數的數,把認識小數設計成有趣的游戲,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
3.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交流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學生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目的,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壟斷整體課堂而學生處于被動的局面,它給了學生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從而激發了小學生的創新性、主動性。教師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通過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能夠和同學相互交流自己對于知識的不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是否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問題,從正確的角度指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這個知識。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都很聽老師的話也都很依賴老師,我曾看到過一個學生不會自己滴眼藥水,讓老師幫助他,老師也樂意幫忙的一幕。這樣和諧的師生關系也使學生愛上教師所教的這一學科,上課也都認真聽講,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教學。裴斯泰洛齊曾說:“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這一點,一切其余的問題也會隨著解決了”。因而教師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在教學中的地位也顯得極為重要了。那么該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首先,教師要形成師生平等的觀念。其次,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也很重要的,例如,學校閱覽室有文藝術和科技書一共125本,如果文藝術借出1/7,比科技書還多5本。原來文藝書和科技書各有多少本?我在聽別的教師給學生這道題的時候用的是設未知數為“x”,利用方程來解題的。在學生都在認真聽講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突然說:“老師我不是這樣做的,我用的是假設法解題,假設科技書增加5本,那么科技書就與文藝書借出1/7后剩余的本數一樣多,科技書增加5本后,科技書的本書是文字書的1-1/7=6/7,兩種書的總本數為125+5=130(本),這樣就可解出文字藝和科學書的本數了。”隨后還有幾個學生爭先的說:“我也是這樣做的。”我本以為那位老師會因為學生打斷她并且講出與她完全不同的新方法而生氣,事實上那位老師不但沒批評學生,反而表揚鼓勵了學生:“你們真了不起,如果大家還有其他的方法,我們下課再一起討論分享好嗎?”。教師做到了“不唯教材”,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互學,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肯定,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結束語
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要使“教”和“學”的完美配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只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真正的使一堂課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