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陳承洲
摘 要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農村基層工作法治建設起步時間較晚,基礎薄弱,在這關鍵時期發展步伐漸緩,種種難題接踵而至。面對這一現狀,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工作者應樹立大局意識,從長遠著手,采用積極措施建立和完善農村基層工作法治建設。本文從我國農村基層法制建設的發展現狀為出發點,提出了加強農村基層法制建設的方法,從而為我國農村基層工作法治建設提供了嶄新的方向。
關鍵詞 農村 基層工作 法治建設 方法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民主法治示范村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hsfh2016b07。
作者簡介:李楠,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刑法學專業,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訴訟法;陳承洲,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憲法學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20
目前,我國農村基層工作法治建設速度較慢,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危害性較大,有的甚至破壞了農村基層工作的穩定。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基層工作法治建設應卯足馬力,使法制化建設進程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一、我國農村基層法制建設的發展現狀
(一)公民法律素質水平堪憂
對于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基層群眾來說,其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觀念和意識都比較落后,這導致他們在遇到法律問題時,通常采用不合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常見的解決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當自身的合法權利遭到迫害時,不是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進行捍衛,而是憑感情用事,處于“法盲”角色中而不自知;懼怕權勢,忍氣吞聲,自認倒霉;對法律置若罔聞,通過暴力手段解決暴力傷害,結果是觸犯法律,接受法律制裁。認為法不責眾,于是采用越級上訪、聚眾鬧事、自殺威脅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對于執法者來說,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部分執法者職業素質不高,知法犯法,利用權勢打壓進行不合理審判,有失公平、公正。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速度就像一飛沖天的火箭一樣,僅用了4年時間(1996-2010年)便完成了法律體系的初建。法律體系雖然建立了,但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法律體系不健全,立法、改法和廢除舊有不合適的法律并沒有同步進行,導致法律、法規的內容前后矛盾,讓人無所適從。個別法律出現了嚴重問題,對一些重要的法律并沒有明確的具體條文規定,使法律出現了缺項。常見的問題包括基本法和單行法、法律規則和實施方法等,這些本來互相統一的整體出現了不配套的現象。如對同一行為按照簡單、易行的程序執行,1996年的《行政處罰法》對此規定為罰款50元,而2004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則將罰款金額定為了200元。
(三)封建思想余毒仍然存在
在我國,一些農村基層干部存在著“重視人治、輕視法治”的思想觀念。他們重視人治建設和管理,認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本就是人情社會,所以藐視法治建設,對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置若罔聞,認為依靠人便可進行農村日常管理,無需進行法治建設,對其重要性認識度偏低;與群眾對立起來,認為他們法治意識的增強將會加大其工作難度;雖然表面上宣揚法治,但實際仍以人治為主,以權威領導者的言論和權勢代替法律來解決問題;部分領導片面追求GDP,他們將經濟建設列為工作的重心,而忽視法治建設。
(四) 農村社會治安狀況不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人口流動率較高。近年來,農村社會的治安狀況每況愈下。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使農村這片最后的樂土也漸漸迷失了本色。農村的社會治安形勢呈復雜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案件的主體、形式和暴露的問題。犯罪主體以農民為主,案件類型多樣如治安、侵財、賭博、傷害等。
(五)農村基層自治落實難度較大
在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這兩項法律存在許多問題,使農村基層自治落實難度較大。建設法治中國,不僅要建設法治城市,還要建設法治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法治建設成為其重點工作方向。我國的法治農村建設基礎薄弱,部分村民組織混亂,體系也不完善,自治機制如一臺老舊的機器,缺乏活力,決策和管理民主化程度較低。對于村委會議事,群眾參與積極性較差,公開和透明更是流于形式,對于村干部的選舉工作,群眾參與度差,甚至出現了賄賂選舉現象。
二、我國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改革方法
我國農村基層法制建設在社會變革中正邁著有力的步伐前行。在前行的路途中,充滿了制約和影響其發展的種種因素,它們就像前行路上的荊棘,只有不斷地披荊斬棘,才能奪取最后的勝利。目前,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農民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導致他們的觀念落后,法治意識淡薄;其次是法制宣傳教育不到位,不適應農村的實際發展需要,對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提升度有限;再次是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工作的開展并沒有法律依據;最后是農村基層法治機構建設數量少、水平低,導致其提供的服務和保障無法與當前形勢同步。法治建設在農村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快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進程成了農村法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一) 采取有利措施,增強群眾的法治建設意識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首先應從轉變村民的法治意識著手,使農村的各種管理和制度從“鄉土秩序”向“現代法制”轉變,由口頭法律和紙上法律向現實法律轉變。摒棄沿用已久的人治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使民主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精神得到弘揚和發展,以法律至上的理念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穩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不可只求速度而忽視質量,也不可為了防止犯錯誤而停滯不前,從而使決策、管理和行政都在法律的正常渠道內運行,一切工作都依法進行,努力提高領導水平。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法治建設關乎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可一日荒廢,必須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法治,兩者之間不分伯仲,互相促進和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使我們的物質、精神、生態和政治都向著文明的方向發展,這是促進民主法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二)堅持黨的領導,維護憲法尊嚴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這點毋庸置疑。只有堅決、徹底地貫徹實施憲法,才能使法治建設落地生根,保障民眾的切身利益。在全國的法治建設中,應確保憲法尊嚴不受踐踏,憲法實施不受約束。想要維護憲法尊嚴,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
(三)創新農村普法教育方式,培養公民的現代法治觀
公民法治觀念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形成正確的現代法治觀,就需要法治部門多進行普法宣傳。宣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廣大群眾不再是“法盲”,更是要學習法律,知道法律,遵守法律和使用法律,通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不僅會依法行事,還能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想要培養公民的現代法治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創新普法教育,使其特色鮮明,更易于被群眾接受和認可;二是整合各種優勢資源,使普法教育穩健發展;三是創新普法宣傳方式,提升普法教育的效率。
(四)依法行政,建立良好的法治建設環境
隨著法治社會的建立,我國的政府也逐漸向現代法治政府轉變。法治政府的工作原則和要求便是依法行政,這也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之處。要想建設法治政府,就需要樹立依法行政理念,以正確的理念指導實際工作,推進法治建設進程,依法行政。各級政府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時不能盲目,而是依法而行,行政執法人員要善于運用法律手段開展日常工作,使依法行政成為其重要的工作原則。對于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勇于破舊立新,推進其改革不斷深入,使各級執法部門互相協作,通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執法責任到人、錯案追求到底,維護法律權威。
想要維護法律權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行政執法隊伍素質參差不一,應從根本上提升其素質,使其行政執法行為更加規范,從而從根源上提升執法者的行政執法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從而實現對執法人員的有效監督。各系統、各部門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群眾監督,對網民和群眾呼聲給予關注和重視;三是對基層政府職能建設給予關注和重視,實現權責一體化,保障群眾利益。
(五)加強司法體制改革
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司法機關的強力配合。在社會轉型時期,司法體制改革也應同步進行,明確司法職權,并進行深入優化,對司法行為建立統一的標準,保障行為規范性,促進司法制度向權威、高效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司法機關行使職權時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六)發展農村經濟,使基層法制建設基礎更為牢固
經濟發展速度對法治建設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發展農村經濟將會推進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進程。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一是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農業;二是統一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通過不斷調整,使其與國際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接軌,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創造有利條件;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要妥善解決城鄉二次元結構對農村經濟的不利影響,統一規劃,統籌發展;四是將科技運用到農業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科技型方式轉變,使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躍上一個新臺階。
(七)重視基層法治建設,推動村民自治
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必須對其加以關注和重視,使各項工作更加規范,加強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想要加強依法治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加強黨的領導作用,使農村基層法治建設有強大的后盾支持;二是對干部權限不能放任不管,而是用制度加以約束,使財權、物權的管理更加規范,村財公開、透明,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對其合理化建議也應積極采納;三是使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在法律的范圍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四是對涉及農村的法律制度應給予大力重視,并逐步進行完善建設。
三、總結
建設法治社會,保持農村穩定發展,是實現依法治國和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通過加強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增強村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不僅不會加大基層政府法治工作強度和難度,反而將會創造了一個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安定村治環境。與此同時,還拓寬了民主決策的渠道,使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最大滿足,也保障了各項制度的實施可以傾聽民意,不再是一言堂的局面。對于農村的熱點難點問題,也在農村基層法治的軌道中得以妥善解決。
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中,應該發揮重要的領導作用,提高其在群眾中的威信和號召力,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是重要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國奇.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促進農村法治化進程.湖湘論壇.2002(6).
[2]陳劍釗.法治與民主的時代課題——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山東法學.1999(2).
[3]民政部、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意見.司法.2003,(2)號.
[4]張慶俠、蘇國安.試論村民自治與我國農村民主化進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