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南+李坊貞
(1贛南師范大學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2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摘 要: 通過文獻研究法,分析“走班制”的發展歷程,比較國內外“走班制”開展現狀,重點對我國“走班制”目前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實施策略、教學評價、問題與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進行歸納,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走班制”在高效課程開發、高效教學管理、評價、基礎教育階段“走班”、部分“走班”等方面還有待研究。
關鍵詞: 基礎教育 走班制 發展歷程 研究現狀
2014年12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提出了考試制度的改革,并指出了將采用“走班制”、“選修課”形式改革。通過對“走班制”的內涵、發展、開展和研究現狀的分析,可為基礎教育改革實踐和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走班制”的內涵
“走班制”是指教室和教師固定,學生自主選擇上課班級進行“走班”學習,教學和評價都分層進行的一種教學制度[1][2]。“走班制”形式是“走”,但其本質是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學校、老師和自身實際和特點,按興趣選課,按教學方式選老師,按課程安排選時間。而學生通過選擇課程,量身定制出自己的“課程表”,這就是“選課制”。“選課制”是“走班制”的基礎。
“分層”教學和“走班制”教學相似,都是以“面向全體,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實現發展”為原則。但二者質的差異:“分層”教學重在分,以能力或成績分層,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走班制”也分層,除能力外,學生還可按學科、興趣等因素選擇,因此不同課班級可能不同,即本質上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形式上需要“走班”[3]。
2.“走班制”發展歷程
“走班制”的發展是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2],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推廣發展階段三個階段。
2.1“走班制”的萌芽——“分層”基礎的形成
在我國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了“因材施教”的分層思想,但現代“分層”教學的開端是1868年的美國,教育家哈里斯(W.T.Harris)在圣路易州開創的“活動分團制”初具“走班制”的分層基礎[4]。隨后“分層”教學逐步發展,但總體上還是以典型的“能力分層”為主,本質上還是屬于“分層”教學的范疇。
2.2“走班制”的形成
十九世紀后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分層”教學迅速發展,但以“能力論優劣”的分層受到抨擊,并兩度由于戰爭因素停滯發展[4]。二戰后人們重新對教育投入大量精力,在不斷的質疑和探討中出現了“學科分層”,學生不同學科有不同層次,就必須進行選課和“走班”,“走班”開始真正實現。美國“走班制”在這段時間被引入學校教學實踐中并探索成型。
2.3“走班制”的全球推廣及發展
二戰后,美國“走班制”教學模式被迅速引進其他國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中小學普遍實行“走班制”。六七十年代后又有德國、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引進并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學科分層模式,逐漸取代了以能力為主的分層教學形式,如德國提出“FEGA分層模式”[4][6]。經歷這個階段,國外“走班制”發展已日趨成熟。共同特征有:開設大量選修課,淡化班級概念,實行選課、教學、評價等多元分層[2][5][6]。
2.4我國“走班制”的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走班制”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集中在高中階段,先后在黑龍江、湖北、山東、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分層走班教學”實踐,為我國“走班制”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6]。
但是由于起步晚、發展緩、實施條件難等諸多原因,“走班制”尚未全面實施推廣。付真真(2013)對煙臺市區十三個高中進行調研發現,學校基本實行班級分層,少數有班內分層,尚未實行“走班”[7]。該調查大致反映出我國多數學校的現狀。
3.我國基礎教育“走班制”開展的研究現狀
我國基礎教育“走班制”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實施策略、教學評價、問題與對策等方面[1][8][14]。
3.1教學模式研究
早期多數學校采用的是若干科目按照成績分為A、B兩個層次,有條件的可以分層后自由選班,條件限制則采用鄰班走班。近年來實行走班的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可供選擇的選修課也越來越多,分層越來越細[8],相應的硬件設施和指導制度日趨完善。
3.2課程設置研究
實行“走班制”要求學校開發大量的地方或校本課程作為選修課,并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或者研究性課程。而我國采用“走班制”的學校多數還是以必修、選修教材為主要課程內容,地方、校本、研究類的課程較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必修課“走班”上。部分學校如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北京101中學已經開設上百門選修課程,在國家三級課程體系開發上已經有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3.3教學管理研究
我國實行“走班制”主要采用行政班和教學班并行的班級組織形式。孔宇瑋(2003)談到上海某小學設置的班級組織形式還有興趣班形式[9]。
桑明國(2012)闡述了濰坊中學的管理流程,首先組織學習宣傳到位,繼而根據走班需要進行硬件設施的改造,教師指導學生分層,接著學校統一調整,形成教學班,然后進行分層教學、評價等[10]。不同學校教學管理不盡相同,多數學校教學管理共同的地方有:采用導師指導制度,教學班級科任老師負責制度,教學班內挑選班干協助考勤、管理等制度。
3.4教學策略研究
在教學實施策略上,張曉玲(2013)介紹了濰坊中學的實施策略,采用了多元分層,具體包括學生分層、教學內容分層、教學方法分層、教學評價分層[11]。目前多數實行“走班制”的學校采用類似濰坊中學的教學策略。
濰坊中學的“走班制”實施多元分層如下:按一定標準將學生分為A層(基礎層)、B層(提高層)、C層(優秀層),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基本目標(都要掌握的內容)、深化目標(B、C層次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拓展目標(適合C層)。在教學方法上,對A層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練習,B層重在點撥、精講、討論相結合,C層多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評價采取分層制,以試卷為例,試卷采用必做題和附加題,A層只做必做題,B、C層兩種類型的題都要做,在B層和C層的閱卷上也有區別[11]。
3.5教學評價研究
多數研究者認為評價應該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重在過程性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發展,以評價促發展[12]-[14]。例如王衛(2011)論述了“努力指數”評價方法[12],虞曉貞(2015)還提出了根據課程類型設置分類評價[13]。同時,意識到評價的難度,在實施“走班制”過程中,評價相對而言滯后于教學。
3.6問題與對策研究
有關“走班制”“問題與對策”研究的文獻最多,反映了多數人對“走班制”實效性的關注。蒲先磊(2011)對制約“走班制”實施的問題論述比較全面:溝通不到位,教師素質不均衡,學校軟、硬件設施不足,評價滯后,考試制度制約等[1]。除此之外,大量的課程開發、教學管理工作,教師的疲于應對等也是限制“走班制”實施的重要因素。在對策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對教師的針對性培訓、教師團隊的協作備課、學校教學設施的改善等。
4.我國“走班制”在基礎教育開展的研究的不足
4.1高效課程開發、高效管理研究的不足
“走班制”的實施意味著學校要投入精力進行課程開發、教學管理等工作。開發校本課程、設立豐富多樣的選修課,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它對教師提出挑戰。同時“走班制”給學生自由的同時容易使學生形成懶散的風氣,進而影響學校管理、課堂管理。盡管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但對如何提高教師課程開發效率、改進教學管理措施等研究仍顯不足。
4.2評價研究仍然顯得不足
2013年《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指出要進行綠色評價體系研究,不同地方、不同學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綠色評價”,從而全方面多角度地評價并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一些學校、老師囿于“應試”心理,往往拖延應付,徒具“素質教育”之表而行“應試教育”之實。而在新環境“走班制”下,評價完全可以拋棄過去顧慮。因此,基于“走班制”的“綠色評價”研究很有必要。
4.3基礎教育“走班”研究的不足
目前大多數研究側重在高中“走班”研究,初中小學“走班”的研究較少。筆者隨機在《中國知網》中搜索主題“走班制”共有435篇論文,其中“高中”有167篇,而“初中”“小學”分別為31篇和36篇。在繼高考和高招制度改革后,初中和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
4.4部分“走班”的探索推廣
在“走班制”的研究中,重視全校全員“走班”研究,卻忽視部分“走班”研究。實際上,多數學校不具備全員“走班”的軟、硬件設施和師資、管理隊伍。然而對部分年級、學科、班級甚至某些興趣小組的走班,絕大多數學校是可以進行的。例如在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科方面可以率先實行“走班”,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
5.結語
新課改正進入新一階段,我們要繼續探索教育規律,摸索適合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走班制”教學探索或許是其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在依托學校實施“走班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探索基于“走班制”的高效校本課程開發程序和高效教學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構建全面促發展的學生“綠色評價”體系。同時鼓勵基礎教育階段的“走班制”嘗試,沒有條件創造條件進行部分“走班”如“興趣走班”的實踐,以充分實現“走班制”帶來的學生個性解放、興趣發展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蒲先磊.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學現狀問題與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2]楊琴.美國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3]張曉玲.高中生物學“分層走班制”教學的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
[4]葉琳.分層教學的歷史、現狀及其反思[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
[5]施大華.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分層走班的實踐策略[J].生物技術世界,2015,07:166.
[6]楊鴻燕.美國加州韋伯高中選修課的設置和實施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7]付真真.高中生物學分層教學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
[8]徐耀華.分層教學對初中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9]孔宇瑋.小學走班制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04):58-60.
[10]桑明國.普通高中分層走班教學管理的個案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2.
[11]張曉玲.高中生物學“分層走班制”教學的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
[12]王衛.走班制教學中的“努力指數”評價方法[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04):25-27.
[13]虞曉貞.全員走班制教學下學生評價方法的實踐[J].上海教育,2015(Z1):84-85.
[14]王燕.培智學校“走班制”教學的學生評價[J].現代特殊教育,2015(11):56-5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基于“走班制”的學業評價體系研究——以贛州三中初中生物學科為例》(編號YC2015-S3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