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法治國家建設規模與速度的進一步發展,身為推動該進程主力軍的大學生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同時,作為此培養的關鍵環節——大學生世界觀指標,則聚集了更多的焦點。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需求中,鎖定出最為重要的確切指標,成為各方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 世界觀 指標 憲法至上 司法權威
作者簡介:范凱,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46
一、憲法至上
每個專業的從事者都會或多或少的強調本專業的重要性,因為如果該專業沒有存在的價值,那么從事于該行業的人員的一切做法都將是費力不討好的徒勞之舉。通俗來講,這些從業者的“抱負與飯碗”就被打破了,所以有必要也應該對其進行討論。視線轉到法律界,無論是談及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或者是與法律相關問題之時,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即如果憲法缺乏、甚至沒有權威,憲法至上只是一句空談,不能成為治國理政的方針予以實施,那么即使是設計的完美無缺的法律制度,也是無法在此種缺乏權威的憲法、忽視憲法價值的思想與行為中站穩腳度并付諸實踐。
憲法的有效實施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建設開展的前提依據,而堅持并自覺維護憲法至上是憲法得以實施的保障。只有堅定不移的信守憲法至上,社會各界的共識即以憲法為外在表現形式,才能維護現今社會的狀況,使憲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黨的四中全會反復強調“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是中國共產黨法治觀的基本要求”。現階段因為社會主體多樣化,利益多元化,追求多重化的趨勢,導致很難將各類需求的聲音統一起來,但憲法卻憑借著眾多優勢,將復雜多樣的利益訴求恰當的進行了整合并展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憲法是社會共同體的最大公約數,尊重憲法就是尊重我們自己的觀點看法,適用憲法就是把我們的訴求付諸實踐。試問我們愿意違背自己的意愿嗎?因此保障憲法的實施,確立憲法至上的理念就是我們實現自己目標的內在呼聲。
我國正處于關鍵轉型期,若此時缺乏對憲法的應有尊重,人們之間的利益就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所以我們更應該借助于這種意志訴求的共同體即憲法,來進一步確認并擴大彼此之間的共識,充分實現我們一直所倡導的公平正義等理念。憲法宣誓制度于今年的1月 1 日開始執行,這不僅可以更好地落實憲法監督制度,讓廣大人民(現階段是從公務員這一群體)提升對憲法的認識程度,而且還有助于提高憲法的權威,讓憲法至上從僅是法律人員的觀念,普及到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去,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習慣。讓憲法從冰冷的文本語言轉為動態靈活的憲法適用、憲法解釋、憲法監督等活動,真正建立起現代社會的憲法秩序:一切行為都在憲法之下,憲法之內。
二、法律主治
法律主治是良好社會秩序、可持續發展型社會得以構建的一種社會狀態,同時它也是一種治國理政的舉措和社會調控的手段,其自身蘊含著眾多的理論依據,如人人平等、天賦人權,但最為突出的是主權在民思想。這對于駁斥傳統的看法,如強權即是正義、領袖就是權威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談到法律主治這一觀點,人們首先會想到法治的內涵,而對于法治的內涵,現階段普遍認同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一書的定義,即“法治”應包含兩個重要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西方法律主治發展之路在其歷史演進中更多的體現了自發性的特點,表現為人們在經驗總結中,運用自身智慧和歷史教訓,在眾多方法中選擇了法律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國古代,雖有著名的法家思想提倡法治,但這種法治是作為統治者即皇帝御用手段,是為皇權肆無忌憚的延伸提供支撐,其實質是封建專制的工具而不是人民保護自己的鎧甲。雖我國建國初期對蘇聯的法律借鑒頗多,但大部分都是機械式照搬。改革開放后,對西方法律制度和思想進行了更為廣泛地法律移植,可是從當下的角度看,其成效依舊不能令人滿意。所以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我國的法律主治之路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既要提升對自身的傳統資源重視程度,又要對外部的法律制度去偽存真,有選擇性的適用,真正做到符合我國特色。
法律主治鮮明特點之一就是反對一直大行其道的人治色彩。無論是資本主義的先驅孟德斯鳩還是社會主義的標桿列寧,都肯定了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先導性決定作用。古中國的自然地理條件,天然適合發展農耕,于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模式成為當時直至近代我國社會的基礎。馬克思對其進行了總結“由于文明強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愿的聯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干預”。①因此,我國的人治思想是如此根深蒂固,也是當下大力倡導法律主治所面臨的首要挑戰。縱然法律的調整范圍是有限的,但法律所固有的規范內容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在一些領域內凡是能夠適用法律可取得良好效果,就要堅定地拒絕其他調整方式的介入。例如明明通過法院公正裁決可以解決雙方糾紛,某些領導卻非要采取“遞條子”走后門等方式加以干涉,這不僅損害了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當今社會“案了事不了,官了民不了”怪狀的重要誘因之一。
我們強調法律主治的同時,也不反對其他行之有效調整方式的實施,只是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要作為重要解決手段,而諸如道德、宗教等要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有序適用。具體來講法律主治并不是像人治那樣極具排他性,法律的權威是建立在人民的信任之上,而不是依托于強權打壓的手段。正如福爾泰離開法蘭西去英格蘭時所感嘆的:“他適才舍棄一個專制國家,復正在行入一所地方;這所地方所有法律盡管是嚴刻,然而當地人民只受治于法律,而不受治于人情好惡”。②
三、司法權威
司法權威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法學界所關注的熱點,因為當今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公正公平的展開、矛盾糾紛的處理解決、各方主體利益關系的調和都有司法的影子。在漢密爾頓等人所著的《聯邦黨人文集》中也對該問題提出了其獨到的見解:“為防止法庭武斷,必有嚴格的法典與先例加以限制,以詳細規定法官在各種案情中所應采取的判斷。”③我們過去追求的公平正義大多都是停留在普遍層面上,而放眼當下,隨著我們對于個案平衡即不能讓司法寒了少數人心的強調日益增強,追求化解矛盾的同時更要深入剖析矛盾,這些措施離不開司法活動與司法權威提供的強有力支持。
“當權威指一種關系時,權威者個人或機構就受到受治理者的尊重與服從”。④因此司法權威的內涵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和司法決定權的威性為體現。司法機關只是個較為抽象的代名詞,它更多是以司法人員的行為作為人們認知的來源,所以說司法人員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他就是司法機關的象征,他個體的特性就已經被吸收。西塞羅的論證有力的說明了這點:“正如你們所看到的,官員的職責在于領導和發布正確的、有益的、與法律相一致的政令。猶如法律指導官員,官員也這樣指導人民,因此完全可以說,官員是說話的法律,法律是不說話的官員。”⑤
司法之所以主張權威性,它包含著兩種觀點:首先,司法決定的作出要被人們當作自身守法的行為準則;其次,它還主張法律準則成為人們行動標準的排他性事由,即不是法律的緣由雖然可以成為人們守法的原因,但該理由并不能使違法行為具有正當性的借口。這也是法律與宗教、道德等社會規范激烈的角逐中,法律最終脫穎而出,成為調整社會利益關系主要手段的原因之一。規范法學派創始人凱爾森是秉承該觀點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認為“法律實效是人們實際上就應當按照法律規范規定的那樣行為而行為,規范實際上就應當被適用和服從”。⑥
四、結語
大學生世界觀指標不應只是法學界關注的問題,它更應該是法治國家的直接領導者和受益者——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點,因為它不僅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權利義務,社會利益等密切相關。同時,它還與法治國家的建設互為表里,兩者相互促進互為保障。但我們也要明白,正如羅馬的輝煌不是一日鑄就,大學生世界觀指標也不會憑空而起、一夜樹立。它受制于法制、法律從業人員等“硬件”的條件,也與司法的適用、司法救濟等息息相關。但正因茲事體大,與每個人的利益關系都密不可分,我們要堅持不懈,最終達到通過大學生世界觀指標的建構,達到有效推動法治國家進程的理想狀態。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6.145.
②[英]戴雪著.雷賓南譯.英憲精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233.
③[美]漢密爾頓,等著. 程逢如,等譯.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395.
④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5.
⑤[古羅馬]西塞羅著. 王煥生譯.論共和國論法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55.
⑥[奧]凱爾森著.沈宗靈譯.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