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對改善老年心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4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內科患者9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和睡眠健康指導;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情況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將兩組患者在護理后不同階段的睡眠質量運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進行對比。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護理1周、2周后對比,實驗組PSQI<7的人數明顯比對照組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研究表明,對老年心內科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患者的睡眠質量,對患者早日復康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關鍵詞】不同護理模式;老年心內科患者;睡眠質量;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7..02
近幾年,患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與日俱增,因此病而致死的人數也在逐漸上升。這種病癥對患者身體的影響因環境改變和個人體質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睡眠障礙,導致老年人睡眠質量低下,治療效果不佳。患有此病的患者就需要住院治療,通過改變環境、體質,疾病的影響等因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保障,改善睡眠消除疲勞,有助于患者的康復。而住院治療需要充足的睡眠保證[1]。因此,針對心內科老年患者失眠的狀況,醫務人員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不同護理模式能夠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本文針對此種護理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具體方法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內科患者9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0例。兩組患者經專科醫生確診均符合心血管癥狀。對照組男298例、女152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68±7.25)歲,其中冠心病160例、高血壓140例、心功能障礙100例、心律不齊50例;實驗組患者男295例、女155例,年齡51.5~86歲,平均年齡(68.75±7.65)歲,其中冠心病163例、高血壓178例、心功能障礙80例、心律不齊2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其中包括心內科的常規護理模式,向患者講解治療中的注意事項,普及睡眠的重要性,對患者睡眠方式進行指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實驗組則在常規理的基礎上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①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對自身的病情帶有擔心和焦慮的心理,缺乏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基本資料,仔細地為患者講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和護理的目的及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②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的治療環境,保證床鋪的舒適度,枕頭高低合適,指導患者正確的臥姿,病房內的光線應柔和,盡量減少在病房內走動,保護患者的隱私,在白天進行日常護理,夜晚需要服藥時盡早告知患者。對夜間打鼾的患者安排單間,盡量保證患者休息時安靜。③合理安排患者睡眠時間。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休息表,中午保證休息時間1 h左右,晚上休息時避免對患者制造不良刺激,早上7點叫醒患者,如果晚上睡眠不好的患者可讓其在午休時進行補充。④催眠藥物的輔助。為患者普及睡眠藥物的相關知識、服用方法等,合理正確的使用催眠藥物,保證嚴重失眠患者的睡眠、治療及護理效果所具有的積極效果[2]。觀察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運用PSQI<7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2周后,實驗組患者PSQI<7人數比例(93.3%)明顯多于對照組(79.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睡眠作為一種正常的生理現像,它是所有生物體維持和恢復生理機能的基本保障。根據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這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目前老年人患有心內科疾病上線上升,由于該病癥本身就會導致患者失眠,再加上外在的不利因素也會誘發失眠。睡眠質量的下降常會對患者的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也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時還會導致血壓、血糖的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3]。
經觀察發現,老年患者因睡眠質量下降,出現作息時間紊亂、活動能力下降等,還會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肌體腎上腺素,進一步加重病情,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對于這類患者一定要進行針對性護理,根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睡眠問題采取專業的不同護理模式。經本文研究,不同護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通過和常規護理進行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的睡眠質量(PSQI<7)明顯高于對照組,此護理模式通過改善治療環境、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藥物輔助等方法,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護理模式對改善老年心內科患者睡眠質量有較高的效果,有力的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了整體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苗 潔,郭麗梅.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對于改善老年心內科患者的睡眠質量的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79-81.
[2] 黃利平,吳艷麗,黃 玲.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對于改善老年心內科患者的睡眠質量的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4,10(30):90-91.
[3] 胡春麗.綜合護理改善老年心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6):239-240.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