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國翔 孫潘珂
摘 要 中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中人民群眾用語言和技藝表達自己的情感,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成為中國人民心中具有時代性和特色性的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寄托,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凝結了中華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其文化精髓是體現著一個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一種群體性的權利,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真實寫照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作為一種文化成果傳承和弘揚固為重要,對于目前中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分清其法律屬性和權力屬性顯得尤為必要,對于破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人我們如何去懲戒,通過什么法律去規制這些行為是我國目前法律應當解決的問題,通過完善政府規章,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對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行為予以支持和鼓勵。
關鍵詞 民間 文學藝術 作品 知識產權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位國翔,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孫潘珂,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63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理論闡述
文化的傳承一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是一種不斷的自我創新、自我發展、自我突破的逐漸形成和淘汰的過程,口口相傳的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本月等神話承載著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民間文化作品、舞蹈、手工藝術無不體現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大智慧,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大部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剩下的也是通過古籍和傳說為人們所熟知,文化的消失也屬于正常現象,在今天,隨著商業利益不斷的驅使和發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過度的商業化是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已經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和沖擊。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概念
民間這一詞語在我國古代也有所提及,當時的含義是指人民中間。文學藝術則是指通過語言、文字、行為等方式表現出具有一定美感和價值的精神活動的外在表達,其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包括民間的傳說、詩歌、民歌、戲曲、器樂以及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民間技藝等。由此可知,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就是指在一般的民眾中具有固定的表達方式以文學和藝術外的表達方式與特定的群體生活相關聯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對固有生活方式表達的一種形式。1976年制定的《發展中國家突尼斯版權示范法》首次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出了規范性解釋。這一定義肯定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對一國的重要性,但由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范圍之大,也導致概念較為抽象。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基本特征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承和繼承都有其發展規律,是一種體現文化的歷史現象,正是因為這種淵源才導致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是屬于一個人,而是屬于社會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一種財富,更是對社會生活變化一種反映,是社會群體的生活沉淀,所以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經過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文化的熏陶伴隨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充分體現著人民的參與度。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僅是個人的創作,更是為保護其原有的風貌,在繼承和發展中的合理利用,更多的體現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比如說黃楊木雕,這種民間雕塑也是葉承榮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跟一個民間藝人學習的,后來在樂清縣寶臺山雕塑佛像時道觀中人拿來黃楊木讓其雕刻,才發現此木質堅韌、紋理細膩適合雕刻,從此就開始使用黃楊木雕刻,這種技藝也在后代的不斷改良而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形成是集體創造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原則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無法全用著作權法來規制也是有其自身特點決定的,在確定訴訟對象時到底是否屬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包括的對象又是哪些,還是需要給予一個明確的界定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包羅萬象,很難用一個詞語和一個概念清楚明了的定義出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因為其自身的特征是一種集體的財富,導致權利主體過多造成了信息混亂和虛假的現象,而這個問題影響和阻礙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所以我們現階段不僅需要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保護,更重要的是對它的傳承和發展。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個民族和地區代代相傳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代表著一個民族和地區的精神,體現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和信仰,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他們民族精神,而作品的獨特性和它的地方特色易被區域以外的人進行商業利用,而這些利用也許能給當地的居民帶來利益,但有時候以為商業化的需要也會傷害到當地居民的情感,所以利益平衡也很重要,如何能做到既保護傳承和發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又能不胡亂篡改和破壞保持其原汁原味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在不損害人民情感的基礎上促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更好的發展,所以遵從利益平衡原則,達到各方利益協調發展。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現實困境分析及保護現狀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已經成為商人心目中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一些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被濫用,有些發達國家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屬于公領域,屬于全體人民共同的財富,不應當通過法律進行限制,但他們忽視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國家性,而現在的一些情況導致部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被迫全球化,而我國目前立法方面的滯后又導致不能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相協調。有些問題就凸顯出來,《烏蘇里船歌案》開創了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審判的先例,首次通過運用知識產權法來解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糾紛,郭頌聲明《烏蘇里船歌》是本人創作的,并不是赫哲族民歌,結果被黑龍江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政府起訴,該案最終判決要求郭頌和中央電視臺以后使用該作品時應標注由赫哲族民歌改編而成,但是法院并沒有支持其他的經濟賠償,而該案最后也是通過著作權法來解決的。1988年的時候美國的迪尼斯發行動畫片《花木蘭》,花木蘭的動畫形象起源于中國的河南商丘虞城縣,這一改編中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動畫片自上映就取得了良好的反應,其所創造的價值遠比制作該動畫時的投資,緊接著該公司在2005年的時候又投資了《花木蘭2》,當時的票房總產值達到了3.2億美元,美國的這種巨額收益的背后是中國的文化,明明是我們自己國家的東西,在不付任何報酬的前提下卻被別人白白拿去,就是因為我們國家法律制度不完善,保護力度不夠才導致這種事情的發生。《云南印象》是舞蹈家楊麗萍在云南采風所作,將云南少數民族的鄉土歌舞和民族舞的融合而成,但隨著《云南印象》在全國不斷的巡演,其票房成績也是不菲,高收入的票房是源自于歌舞表演,但這種歌舞表演的靈感來源于當地長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這種商業行為是由于民間文學藝術而獲得的高額效益,那票房利益是否也應當回贈于當地民間歌舞的持有者呢?
四、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屬性分析以及保護機制的構建
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從表面看和知識產權的保護的條件相一致,但從實質上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征和知識產權的客體差異很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群體性,想要證明是一個人很困難,有些東西被集體吸收和傳承,而我國的知識產權的主題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國家,并不包括某個特定的群體,雖然國家有時候代表群體參加訴訟,但不能因此認為國家就是權利的主體,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有其固定性,通過代代相傳得以延續,如果把它認為是著作權加以保護,很可能被當作改編作品,想要對其進行保護時還需要征求作者的同意也是不可能的,民間文學文學有其自身傳承和發展的規律,保持其原有的風貌,在不破壞其特點的同時傳承和發展。
(一)著作權法的完善
我國《著作權法》第 6條也作出了相關說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方法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但由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的特點決定,致使我國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條例遲遲沒有出臺,另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群體創作的特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在歷史和傳承和發展中不斷的完善,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得已經成型的作品更加豐富化,著作權保護的客體則是已經完成的作品,而且保護期限,保護主體的不同,使用著作權法保護也有一定的缺陷,想要通過著作權法進行保護,首先要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和群體性的特別給予法律上的肯定,其次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和著作權法上的保護期限進行區分,對于自然人著作權保護期限為作者終身和死后五十年,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群體性的經過一定傳承和發展得來的,如果適用該保護期限則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二)商標法的完善
從目前《商標法》的內容、商標的申請條件、商標的特點來看,《商標法》第八條規定申請商標應符合的相關條件,可見商標法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出了禁止性規定,從相關申請條件來看注重顯著性,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顯著性特別又不是特別明確,商標的申請是一個靜態的表現,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則是通過歷史發展中不斷的傳承和發展繼承下來的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對于《商標法》來講更多的是保護商譽的行為,而不過多的關注自身產品的價值,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商標法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力度也是不夠的,《商標法》中應當從民族性來考慮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但是商標法又禁止使用民族性的標志,但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點就是一個民族和地區代代相傳的文化特色,商標法實施細則中規定如果以一個民族或者地區命名會讓消費者產生混淆的行為,使其認為該商標與該民族有關,使消費者不易識別,如果說民族特色可以作為商標來申請,那么應當加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顯著性特點才有可能從商標法中予以保護。
(三)其他規定
國家知識產權局草擬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適用范圍作出了解釋,但該法缺少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原則的規定,雖然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也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面臨問題的復雜導致該法遲遲沒有通過,我們不能打算僅僅通過一部法律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要采取綜合性的保護原則,堅持政府保護的帶頭作用,鼓勵公共參與,通過完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原則,才能更好的解決有些侵權問題,在促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發展的同時,又能發揮其更好的經濟價值。
五、結語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信息傳播之快和文化滲透也越來越嚴重,西方文化信息輸入量也越來越大,中國有些文化也慢慢被“西化”,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應跟隨時代隨波逐流,應當注重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精神的寄托,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代表的是我們民族發展中的文化進程,是地區文化特質的標簽,是我們應該傳承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李娜.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知識產權保護.法治與經濟.2011(11).
[2]鄭智武.論法律語境中的民間表演藝術表達形式.北方大學學報.2013(1).
[3]趙利濤.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保護.大舞臺.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