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的商品屬性日益凸顯,土地流轉的方式、內容、利益連帶、政策引導等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而土地流轉帶來的利益分配問題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從級差地租的形成條件和作用發揮來看,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在社會主義中國依然具有現實生命力。運用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合理處理和調配多主體的利益,是具有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 級差地租 土地流轉 權益調配 運行機制
作者簡介:馮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法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70
一、 級差地租: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
馬克思地租理論形成于一個不斷探索的歷史過程。級差地租的概念最早是由威廉·配第提出的,但是他沒有對其進行系統化的論證。亞當·斯密斯從級差地租形成的自然條件出發,依據土地的天然屬性即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開始對級差地租進行了系統的描述。大衛·李嘉圖在前二者的基礎上,開拓出新的研究視角。他提出形成級差地租的因素包括地塊位置、土地肥力和連續投資生產率的高低等。馬克思在批判和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級差地租理論 。根據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級差地租可以分為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與土地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是指投入不同土地上的等量資本,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或土地的位置不同而產生的有差額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Ⅱ是由于對同一地塊連續增加投資從而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產生的超額利潤。根據馬克思的描述,級差地租Ⅱ可以定義為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會引起土地的技術條件進而勞動生產率出現差別,由此而產生的超額利潤。這也是必須繳納給土地所有者的 。其根本原因可以概括為土地產品供給的彈性化。
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土地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包括級差地租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市場競爭性,這也是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的社會條件。首先,土地原有的屬性和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不斷發生轉換,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自然而然被納入市場的調配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推進和工業建設的擴展,對土地的需求呈現出了雙重性,這種雙重性表現為對農副產品的剛性需求和對土地資源本身的一種占有。其次,當土地進入市場領域之后,由于信息、資金等方面的不對稱,土地的所有者、經營者、承包者、管理者等之間出現了關于利益的密切關聯,在這個過程中,利益在這些主體之間進行著各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分配。
二、 級差地租的生命力:可行性與意義討論
雖然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是在西方社會提出的,但是不會因為社會性質的不同而在我國失去其現有生命力。這一判斷的得出是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基礎的。首先,從土地自身的性質也就是土地肥沃程度等看,土地沒有國界使用上的本質差別。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消滅之后,“保持不變的只是這種情況:社會勞動耕種肥力不同的土地,而且,盡管使用的勞動量不同,這種社會勞動在各種土地上的生產率都會提高。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形成級差地租的自然基礎仍然存在著,這是由土地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其次,從級差地租形成的社會條件看,只要承認市場經濟且以市場來調節資源配置,就不可能取消級差地租。“誠然,即使絕對地租消失了,僅僅由土地自然肥力不同而引起的差別仍會存在。但是——把自然差別可能拉平這一點完全撇開——級差可以作為市場價格調節的杠桿,所以級差也會與資本主義共同消失。” 級差地租通過價格進行了真實的展現。再次,家庭聯產承包制存在的影響。根據馬克思“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即增值價值的形式”的原理,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權就不能廢除地租,包括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這是一種土地經營權的壟斷,而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級差地租存在的原因。
因此,在現階段討論級差地租在社會主義中國的生命力是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從理論上看,級差地租理論深刻的揭示了土地肥沃程度、區位、連續投資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等導致的利潤的差別,這些因素在當前我國土地流轉中依然大量的存在著,把握好這些內在關聯,有利于我國的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發展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從實踐方面看,級差地租理論要求我們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嚴格把握“度”的原則,無論是農村還是在城市,由于級差地租的存在而導致的土地收益是不同的,最終的成果由各利益主體獲得,但是這種獲得必須在合理的分配范圍內,一旦某一主體的利益獲得超出合理的范圍,就會逐漸打破級差地租理論的內部邏輯要求的范圍,就會導致失衡和利益紛爭。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看到級差地組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還要自覺遵守級差地租的調整范圍。
三、探索與展望:級差地租理論背景下的土地流轉措施建議
(一)建立級差地租利益共享機制
級差地租利益共享機制的建立是解決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利益調配的重要措施。這種機制的特征表現為,圍繞級差地租,各個利益主體共同按照合適的比例享有。構建利益共享機制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實現土地流轉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構建級差地租利益共享機制需要諸多利益主體的共同努力。土地的市場化流轉必須遵循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供求關系、競爭機制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弱化利益主體主觀性帶來的一系列弊端。事實上,也只有在尊重市場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土地效用的最大發揮,進而保障利益共享機制下的各主體利益。筆者以政府土地征收補償為例來說明建立級差地租利益共享機制的必要性。一段時間以來,政府的征地制度掩蓋了土地的級差地租,建立級差地租利益共享機制,在尊重級差地租存在的前提下,主動探索和創新制度,可以有效的減少補償標準低、不考慮土地的實際位置、不考慮土地的增值、忽略供求關系等問題,從而實現利益共享。
(二)基層集體組織介入的規范化和堅持黨的領導
從全國范圍來看,土地流轉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為一些基層干部腐敗和權利尋租帶來的農民利益損失、土地增值利益的大量被忽略、失地農民最低保障得到之后的安置與就業缺位、土地擱置與過度開發的兩種極端、因地導致的干群關系緊張和群眾間的利益紛爭等。這些問題在當前我國土地流轉過程中層出不窮,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基層組織要規范化介入。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組織體系可以概括為“首先是中央和省級土地管理部門的政策制定、布局試點和審批備案,其次是市縣級黨委政府的統籌規劃,最后是鄉鎮級黨委政府和農村集體組織的協調實施”。 在這種組織體系當中,鄉村兩級的介入必須要規范。企業“在向農民征地的時候,所接觸的對象不是農民本人,而是鎮政府和村集體的人。通過和他們協商,簽下補償價格和征地合同,然后由村政府來動員農民簽訂合同” 。這種方式是當前我國土地流轉的普遍性問題,但是問題也最容易發生在這個環節。從村的角度來看,村干部的選舉基本上直接選舉方式,但是這種選舉方式和大多數農民的權利意識淡薄使得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的時候很容易處于被動地位。自己的土地流轉農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處理,但是以規模化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的話,單個的農民就沒有充分的話語權,這種情況下,村干部的集體意向基本上就囊括了所有涉及到的群眾的意愿,變成了一種集體表達。根據級差地租理論,農民流轉土地應得的利益就有可能被打折扣,不能充分的獲得。從鄉的角度看,囿于經費、人力等方面的限制,鄉黨委和政府很難直接在村級層面的土地流轉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加強黨在基層土地流轉中的領導。農民把土地當作命根子,集體的決議也不能代表全部農民的共同利益,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應該允許出現適度的利益獲得偏差,但是如果村集體的行為出現大的問題,就需要鄉黨委和政府主動介入,進行有力監督。同時鄉黨委和政府也要有充分的市場意識,在其管轄的范圍內,主動尋求市場,巧妙引入外部的力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盡可能的保障農民利益。
(三)合理確定土地流轉價格,確立系統化的土地流轉績效評估機制
我國的土地流轉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根源上抓起,一方面是土地價格的確立,另一方面就是土地流轉績效評估機制的建立,前者是土地流轉的出發點,后者是土地流轉的重要支撐點。確定土地價格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要素:土地的肥沃度、土地的增值情況、土地的區域位置。土地流轉績效評估機制的構建則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情況、土地流轉的速度和科學程度、政府行為和政府政策以及群眾的流轉意愿等。土地作為一種特定的商品類型,與區域的整體經濟狀況密切聯系,構建土地流轉績效評估機制時要考慮到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和相關的行業發展狀況,找到土地與其內部的關聯性。還要充分考慮土地流轉的科學程度,比如對土地用途的評估、受讓方的實力評估等要素評判。同時需要注意土地流轉績效評估機制的及時性和動態性,及時對土地流轉市場的信息進行匯總和評判,實現一種常規性的動態管理,從而做出適當的調整。
(四)協同處理城鄉二元結構被逐步打破背景下的土地流轉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的基本社會結構逐漸被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有助于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有利于解決傳統用地制度的粗放型和局限性等問題。
但是就土地流轉而言,首先,土地流轉的首要問題也就是土地性質問題會變得更加復雜。其次,土地的流轉價格與速度面臨的考驗更大。根據馬克思級差地租的基本理論,土地流轉的價格受制于很多要素,其速度也必將根據新的情況的變化而受到影響。再次,就是因土地流轉帶來的潛在矛盾和利益的博弈會更加突出和激烈。土地在為未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成為政府、開放商、集體組織、農民等利益關聯主體之間的激烈的爭奪對象。
四、結語
我國正在深入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市場流轉是一個必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必將隨著實踐的深入而呈現出多主體紛爭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土地的有序流轉,在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合理調整就顯得非常緊迫,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時代背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切相連,但是這種理論在現階段的社會主義中國也有發揮作用的空間。在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指導下,積極處理我國當前土地流轉中的問題,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
注釋:
邱蓉、代慧琴.對地租理論的思考.安徽農業科學.2011(9).
[德]馬克思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59-763.
[德]馬克思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1.
凌斌.土地流轉的我國模式:組織基礎與運行機制.法學研究.2014(6).
董國禮,等.產權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轉模式及經濟績效.社會學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