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
摘 要:生豬腹瀉病是養(yǎng)豬生產最常見發(fā)病最多的病,很多腹瀉病只從腹瀉的表面現象分不清楚,幾乎很相似,必須了解和探究每種腹瀉病的發(fā)病原因、特征性癥狀和剖檢變化,做好鑒別診斷,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腹瀉病治愈率,增加養(yǎng)殖效益。
關鍵詞:幾種;生豬;腹瀉病;鑒別;診斷
養(yǎng)豬業(yè)是畜牧養(yǎng)殖生產中的主要產業(yè),“豬糧安天下”,充分說明了生豬養(yǎng)殖的重要性,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現代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優(yōu)惠政策的不斷出臺,生豬養(yǎng)殖上升到了新的層面,養(yǎng)殖規(guī)模不斷擴大,存欄量、出欄率不斷提高,很多養(yǎng)殖場戶依靠生豬養(yǎng)殖脫了貧、致了富、發(fā)了家,現已成為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yè)。然而,生豬疾病仍然阻礙著養(yǎng)殖發(fā)展,特別是腹瀉病,是生豬生產最常見、發(fā)病最多的病,而且種類繁多,病因復雜,有原發(fā)性腹瀉病,還有誘發(fā)性引起的,如果診斷失誤就會引起防治方面的失敗,嚴重時引起生豬死亡,必須認真做好生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才能確保防治有效。筆者根據在基層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臨床診斷技術,淺析幾種生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供大家在養(yǎng)豬實踐中參考。
一、流行病學特點
1.豬痢疾。該病對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豬都有易感性,對斷奶后處于生長前期的架子豬最易感,50-60日齡的豬發(fā)病率最高,可高達85%左右,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流行緩慢,持續(xù)周期長。
2.豬流行性腹瀉。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fā)病。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fā)病率很高,尤以哺乳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fā)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本病多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
3.豬傳染性胃腸炎。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多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在冬季和早春多發(fā)。
4.豬輪狀病毒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感染率可高達90%以上,2-8周齡的仔豬比較多發(fā);豬日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仔豬發(fā)病率一般為60%左右;本病多發(fā)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呈地方性流行。
5.仔豬副傷寒。該病多發(fā)于6月齡以內的豬,2-4月齡的幼豬比較多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jié)交替時發(fā)生率較高。
6.仔豬紅痢。主要發(fā)生于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
7.仔豬黃白痢。仔豬多發(fā),3-10日齡仔豬發(fā)病為黃痢,10日齡以上為白痢。
二、臨床癥狀鑒別特點
1.豬痢疾。病豬多表現為劇烈下痢,排黃褐色、灰色稀糞,并帶有黏液、血液或血塊,病豬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走路搖晃、被毛粗亂無光澤、消瘦,隨著病程的發(fā)展,糞便中混有粘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味腥臭,呈現重度脫水狀態(tài),最后衰竭而死亡,病程12-24小時。
2.豬流行腹瀉。主要臨床特點就是水樣腹瀉,或伴有嘔吐。常以暴發(fā)性腹瀉的形式發(fā)生在非免疫斷奶仔豬(I型)或各種年齡的豬(Ⅱ型)。病豬表現出嘔吐、腹瀉和脫水,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但程度較輕、傳播稍慢。糞稀如水,呈灰黃色或灰色。病豬體溫正常,少數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癥狀的輕重隨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內新生仔豬常于腹瀉后2~4天內因脫水而死亡,病死率可達50%。斷奶豬、肥育豬以及母豬常呈現沉郁和厭食癥狀,持續(xù)腹瀉4~7天,逐漸恢復正常。
3.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診斷特點就是仔豬突然發(fā)生嘔吐,繼而頻繁腹瀉,糞便呈黃色、綠色或白色,腥臭。病豬飲水量明顯增大,脫水明顯,體重迅速下降。病情隨年齡變化而不同,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病程短的可在2天內死亡。長的可延續(xù)5-7日。成年豬癥狀輕重不一,有的癥狀不明顯,有的表現為食欲不振、嘔吐、腹瀉。
4.豬輪狀病毒病。該病的主要診斷要點以腹瀉為標準。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不愿走動,豬群吃食或仔豬吃奶后發(fā)生嘔吐,繼而腹瀉,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
5.仔豬副傷寒。該病主要診斷要點為腸炎和持續(xù)下痢。發(fā)病群體多集中在2-4月齡幼小豬,與其他腹瀉病不同的是急性病例體溫升高,拒食、呼吸困難、咳嗽、跛行等,耳根、胸前、腹下等處皮膚山現淤血紫斑,很快死亡。發(fā)病在10%左右,而病死率可達20%-30%。
6.仔豬紅痢。該病發(fā)病日齡較小(3日齡內),主要臨床特點:排出淺紅或紅褐色稀糞,或混合壞死組織碎片和氣泡;發(fā)病急劇,病程短促,死亡率極高。
7.仔豬黃白痢。3-10日齡仔豬主要表現排水樣稀糞,黃色或灰黃色,內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病豬口渴,吃乳減少,脫水、消瘦、昏迷、衰竭。10日齡以上仔豬突然拉稀,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腥臭、糊狀或漿狀糞便。仔豬精神不振,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有吐奶。
三、病理剖檢特征
1.豬痢疾。主要表現為壞死性腸炎,大腸、結腸黏膜腫脹、充血和出血,腸管內充滿粘液或血液,病程稍長的腸管出現彌漫性、壞死性出血點。
2.豬流行腹瀉。主要病理特征表現為小腸,腸管壁變薄,缺乏彈性,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
3.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死豬尸體脫水明顯,胃底粘膜充血,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腸壁變薄,內充黃綠色或灰白液體,帶有氣泡。
4.豬輪狀病毒病。特征性病變在胃腸,胃壁遲緩、擴張,仔豬胃內有凝乳塊或乳汁;腸道鼓氣,腸壁菲薄,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多呈漿液性淋巴結的變化。
5.仔豬副傷寒。皮膚有紫斑,脾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腸道表現為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漿膜出血。
6.仔豬紅痢。小腸粘膜紅腫,有出血性、壞死性炎癥;腸內容物紅褐色并混雜小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出血。
7.仔豬黃白痢。腸粘膜充血、水腫、脫落。 腸壁變薄,松弛,充氣。發(fā)生白痢時,病死仔豬脫水、消瘦、皮膚蒼白。胃粘膜充血、水腫, 腸壁變薄半透明,粘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在做病理剖檢時,必須有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并且要在固定的病理室內。如果通過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和剖檢變化等特點仍不能做出正確診斷,還要通過實驗室微生物學診斷。通過實驗室檢測病原體,以此做出真確診斷。
四、病原學鑒別診斷
1.豬痢疾。病原為密螺旋體,取病豬新鮮糞便或大腸粘膜涂片,用姬姆薩、草酸銨結晶紫或復紅色液染色、鏡檢。
2.豬流行性腹瀉。該病病原為流行性腹瀉病毒,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成員。病毒形態(tài)略呈球形,在糞便中的病毒粒子常呈現多形態(tài)。
3.豬傳染性胃腸炎。病原為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病毒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囊膜。
4.豬輪狀病毒病。本病的病原體為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的豬輪狀病毒,病毒略呈圓形,由11各雙股RNA片斷組成,有雙層衣殼,直徑65-75納米,該病毒形成車輪狀外觀,故命名為輪狀病毒。
5.仔豬副傷寒。病原沙門菌,沙門菌屬細菌苗體兩端鈍圓、中等大小。革蘭染色陰性,無芽孢,無莢膜,具有周鞭毛,能運動,絕大多數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細胞表而和凝集細胞。
6.仔豬紅痢。該病又稱梭菌性腸炎,病原是C型或A型魏氏梭菌,確診可進行病原分離與鑒定。
7.仔豬黃白痢。病原為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
通過對照鑒別流行特點、病原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等特征,準確診斷出引起腹瀉的主要疾病原因,根據疾病情況及時施治,科學預防,對于腹瀉病主要防治原則是:了解病情,徹查原因;因病施治,輕重要分;對癥治標,對因治本;綜合防治,補液強心;加強管理,細致認真;保持衛(wèi)生,防消緊跟;做好飼養(yǎng),強體健身。對于營養(yǎng)性腹瀉及時調整補充營養(yǎng),對于繼發(fā)性腹瀉除做好對癥治療外,主要做好原發(fā)疾病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2007年9月《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指南》(中國文聯出版社),主編曹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