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華
摘 要:作為濟南市“后花園”的商河縣,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發展休閑農業又具有獨具特色的人文優勢,近年來商河縣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完善、鞏固、美化農村基礎設施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采摘型、農家樂型、觀光型現代都市農業蓬勃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朝陽產業,發展途徑還需要探索,發展模式還需要完善。本文從商河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入手,剖析附著在一二線大城市之下的縣域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縣域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41
1 發展現狀
商河縣總面積1163km2,轄11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耕地面積7.3萬hm2,人口62萬人。商河縣農業人口52萬,耕地面積7.6萬hm2,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1.3萬hm2,2015年實現糧食總產95萬t,蔬菜總產量100萬t;水產品產量1.1萬t,肉類總產量達到8萬t,禽蛋產量達到3.3萬t,奶類產量達到0.7萬t,農業增加值48.43億元,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果、菜、畜牧生產基地,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多年來,商河縣結合高標準良田建設,突出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觀光采摘園區等休閑旅游農業發展主體,把都市型、采摘型、體驗型農業發展作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目前,商河縣休閑農業發展迅速,有各類農業旅游景點56個,包含休閑農莊、采摘園區、特色家庭農場、農家樂等,從吃、住、娛樂、采摘、購物等多方面吸引全國游客體驗農家生態,商河縣目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達2408人。2016年成功舉辦山東省第六屆花卉園藝博覽會,各類休閑農業旅游景點接待游客共計100萬人,直接經濟收益15億元。發展形態以休閑采摘型、園區農業型、農家樂型、農業貿易型為主。經營形式以、個體經營戶、公司+農戶等發展形式。
2 發展優勢
2.1 環境優越
商河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雨量適中,土地廣闊。商河縣以溫泉農業發展為抓手,逐步形成了“一園兩區兩帶兩線”的農業產業布局,“一園”即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兩區”即南部精品蔬菜主產區、中北部優質糧食生產功能區。“兩帶”即大沙河沿岸休閑觀光生態農業帶和賈莊、許商溫泉農業帶。“兩線”即以省道240和國道340為主線的現代農業綠色通道。培植了糧、棉、菜、漁等特色產業,建成了大蒜、彩椒、冬瓜、設施蔬菜、花卉、果品、淺水藕、畜牧養殖等8類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
2.2 民俗獨特
商河縣歷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屬齊國麥丘邑,公元596年(隋朝開皇十六年)置滳河縣,宋朝改為商河縣至今,人文底蘊豐厚,孕育形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子秧歌”,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秧歌之鄉。《清水幻象》的創作基地,商河鼓子秧歌列山東3大秧歌之首,是漢族北方4大民間舞蹈之一。2006年1月通過國家文化部的評審和科學認定,商河鼓子秧歌列為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商河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共展出包括秧歌、地毯、書法、編織、剪紙、小吃、刺繡等7大類2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斷豐富了民俗文化內容,促進商河民俗文化發展。特別是2016年成功舉辦了山東省第六屆花藝博覽會,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賞花、看景、品特色小吃、游都市園區、采摘新鮮水果蔬菜,領略商河獨特的風俗文化。
2.3 交通便宜
商河縣東靠濱州市的惠民、陽信,公路直達渤海沿岸;西與德州市的臨邑毗鄰,距津浦鐵路及德州市90km,南臨濟陽縣,到濟青、京福高速公路70km,距濟南飛機場50km,北與德州市的樂陵接壤,公路暢通京津。省道240線(商河至濟南路段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縱貫南北,國道340線橫跨東西,商河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170km,公路密度名列全省之首。從根本上打造商河全新的區位格局,并成為商河游客到外地和外地游客到商河旅游的最佳通道。
3 影響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3.1 總體規劃較差
休閑農業在商河起步較晚,在開發建設上缺乏整體規劃,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隨意性較大,休閑農業發展目標不明確。在缺乏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套用城市都市農業發展模式,造成個別休閑主體發展脫離了樸素、自然的農家風味,缺少了休閑農業的趣味;開發層次低下,品位不高,在經營時間、方式上也缺少統一管理。
3.2 休閑農業規模較小
隨著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建設用地控制十分嚴格,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存在量小、不正規等現象。很多社會產業資本無法放心投資,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休閑農業產業規模小,投資少、品位低,層次低。目前,商河休閑農業主要以分散的、粗放的、自發的經營形式為主。
3.3 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不到位
休閑農業發展主體的住宿條件比較差,可供游玩景點較少、娛樂休閑場所和項目不多,缺乏特色休閑體驗項目,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健全是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障礙,游客只是單純的吃了一頓農家飯而已,無法領略真正的農家風情,外來游客所需的標準房、取暖、降溫、洗澡、水廁等要求無法滿足,飲食、衛生、環境等方面也難以滿足現代城市人的生活需求。
4 加快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加大政策扶持
積極落實中央關于相關類補貼,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指導,給休閑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從鼓勵促進土地流轉、解放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的角度出發,將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家樂等有機統一起來,鼓勵休閑農業主體發展壯大,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4.2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引領和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依托特色產業集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園區。按照“四化”、“十有”標準,提升特色品牌基地規模和水平。按照生產、生態、生活、示范的原則,拓寬農業園區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4.3 實施農業品牌創建工程,提高農業效益
鼓勵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積極認證“三品一標”,通過包裝開發、參加農產品展銷會、組織農業節慶等形式搞好產品推介,爭創國家及省市級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4.4 實施新型主體培育工程,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外抓招商引資,內抓培育壯大,重點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植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帶動范圍廣、科技含量高的先進典型,不斷促進規模、質量、品牌、科技4方面提升,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4.5 打造旅游示范基地
以產業資源、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休閑農業發展規律為切入點,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強化突出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文化優勢,鼓勵各類休閑產業間進行聯合與合作,扶持培育產業聚集型、規模較大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休閑基地,打造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產業完備、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帶動全縣休閑農業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服務,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發展。
4.6 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服務水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文化程度和溝通能力、服務能力直接影響著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大力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將文化融入到休閑農業發展中去,吸引顧客吃“回頭飯”,充分發揮休閑農業發展主體的創意產業發展,大力開展水上成CS、垂釣、采摘、滑雪等創意文化活動,通過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大力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充分運用自媒體、影像錄制等現代傳媒技術,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平臺做好技術培訓,服務培訓、文化培訓,做好遠程培訓,顯著提升信息化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