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超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為課程基本方式的非學科性課程。它要求活動的內容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學習與教學的新舉措——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并列,在課程結構上,旨在體現課堂教學、語文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把整個生活現實作為語文學習的環境,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現實中去學語文,是一種“活化”的學習實踐。要在教學中有效地開展活動,首先應合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的渠道,在“活”字上下功夫。
我認為可以從語文學科本身的資源、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資源、社會生活資源這三方面入手,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一、關注語文學科自身資源,讓學習方法“活”起來
中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習作是學寫建議。時值春暖花開的春天,學生們以開展春游活動為內容,進行討論。在教學前我引導學生先聯想學過的課文《秋天》,想想秋天都藏在哪兒?那春天又藏在哪兒?教學活動的場地擴展到田野、市場、商店、公園、人們著裝上,讓他們從動物、植物、人類生活的點滴變化中去尋找,去發現,去體驗,然后進行交流。其次,利用語文課上,以“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如詞語的積累;春天古詩詞的積累;描寫春天,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品味春天里生命的勃發與可愛。其中最后一個活動內容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采用“畫說寫”方法,為學生鋪設了一條寫作通路,主要的步驟是:第一,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構圖;第二,通過自己的手把心中的構想畫出來;第三,通過自己的口把圖畫的內容有條理地講給同學聽;最后,是通過文字把口頭所述的內容寫出來。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內容的限制,沒有老師的硬性要求,學生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構思、繪畫、表達。毫無疑問“畫說寫”不但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及繪畫能力,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們勇于創新的精神。一位學生模仿學過的《秋天》創作了一首甚是生動的小詩《春天》。課后在學生對春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礎上,思考還可以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感受春天。學生想到:放風箏、挑野菜等活動也可以感受到春天。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依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至少參與一項活動。讓學生在極其深刻的體驗之后,進一步自由地表現自我。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資源,讓學習過程“活”起來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開發,不僅和一門學科相聯系,有時和幾門學科都相聯系。學生不止看書,還要調查、走訪、表演等,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學習語文,提高實踐能力。四年級下冊有篇課文《生命的橋》,就可以和《品德與生活》中《橋》的活動主題相結合。課前組織學生去尋找觀察身邊的“橋”,并開展活動:讓學生畫畫見過的橋,去看并了解它的故事,也可利用網絡組織學生去查找中國名橋的資料。在學生充分體會到橋在人生活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時,再引出生命中無形的橋。因為實踐,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都得到了調動,也更容易體會課文中情感,并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對人與人生命的思考上。如何架起生命的橋梁?哪些人在為我們搭建起生命的橋梁?如何感謝那些為自己搭建生命之橋的人?
“問渠哪有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創造的源泉,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創造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活動就無法進行。對于語文綜合實踐來說,生活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
三、開發挖掘社會生活資源,讓學習手段“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社會有多大,語文學習就有多寬廣”。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社會和學校中舉行的重要活動,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采訪等,也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走進網絡虛擬世界討論、交流等,走進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因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四年級上冊有篇習作《請到我的家鄉來》,要求學生以書信的形式介紹自己的家鄉。
德令哈是高原新城,處于古絲綢之路的節點上。我組織學生開展題目為《我愛我的家鄉》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全班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他們十分踴躍,提出了“絲綢之路的由來?”“家鄉有哪些名人?”“家鄉有哪些名勝?”……十幾個問題。接下來,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小組長分配任務,根據我為他們設計的表格探究一番。到展示學習成果的日子,孩子們有的寫了日記;有的畫下了一幅幅家鄉的風光;有的收集了關于家鄉故事的書籍、文章;有的自己當小記者,親自實地體驗調查……不少學生說:“生在德令哈,對家鄉的認識竟然這么膚淺;身在家鄉,卻還有不少地方沒去過,沒聽過。”在一番實踐后,真正地激發了學生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和熱愛。活動的過程增加了他們的體驗,活動的成果更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素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出色表現,也打消了我不敢放手的顧慮,因為我看到放手后的學生,不但沒有“走不動”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實,更精彩!因為在興趣活動的指引下,由于老師的放手,反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由于沒有了老師的限制,反而讓我的學生思維更“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