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毅
蒙臺梭利感觀教育就是通過使幼兒操作設計合理的教具,訓練他們的感覺器官,從而發展他們認知世界的基本能力,最終形成一定觀念、思想的過程。
一、感觀教育可以促進各種感知覺的迅速發展和不斷完善
幼兒期的孩子,各種感覺器官的結構和機能已基本成熟,通過對感覺刺激可以促進不同的感知覺快速發展和持續改進,其中主要是聽覺、視覺和觸覺的發展。如刺激聽覺器官,可以訓練孩子注意不同音量的音調,區別在不同的語言之間的差異;通過刺激幼兒的皮膚,可以使孩子準確地感覺光滑,粗糙,軟,硬,熱,冷等,并可以提高適應外界溫度的能力。
感官知覺的發展又為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言語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準備了條件。以思維為例,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主要借助于事物的具體形象來進行思維。例如,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對故事中的人物和言行的具體形象來理解故事,而在這些具體的形象中通常是通過對各種感官刺激來的。他們看到了美麗的鳥兒,高大的樹木,聽到鳥兒甜美的聲音,就可以理解“鳥兒在枝頭唱歌”的含義。一個新事物,如果只聽別人說的話,則腦中的印象較淡薄,如果可能的話,就是要聽、看、摸的玩,就會記得完整、牢固,這是通過對孩子的感官刺激來實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對幼兒的感官進行刺激,使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如眼、耳、手積極地活動起來,可以使幼兒獲得多種感覺,從而提高觀察的效果,以促進幼兒的觀察、記憶和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這是兒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基礎。
二、感官教育有利于促進幼兒個體心理的發展
感知覺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特殊意義。感知在幼兒的認知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孩子們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來認識事物。幼兒記憶直接依賴于感覺的具體材料,幼兒的思維常為感知覺所左右,幼兒的情緒和意志行動,也常受直接感知覺的影響而變化,因而感官教育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感覺教育可以完善幼兒的人格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比較、觀察和判斷的能力,使孩子的敏感性更快速、準確、簡潔。蒙臺梭利看來,學前階段的幼兒各種感覺特別敏感,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后不僅難以彌補,而且還會使其整個精神發展受到損傷,因此,在幼兒期進行各種感官教育顯得至為重要。同時,她也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再次,她還認為,人的智力水平和教育有很大的關系,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的缺陷,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糾正和改進,使其得到矯治和完善。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感官訓練,使幼兒成為更加敏銳的觀察者,促進和發展他們一般感覺的能力。
感官教具顏色單一,大小合適,教具精致、美觀,教室就像是一個家庭的氣氛:白紗窗、木地板、木椅子、沙發等,無論從教具操作和環境陳設都給孩子一個美的感覺和氛圍。
四、感官教育是智能發展的基礎
感官對智力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利用感覺收集事實,并辨別、確定他們,而感覺訓練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動。通過感覺訓練,使幼兒對事物的印象清晰、純正,這本身就是一種智能和文化的學習,是智力發展的第一步。
五、感官教育的實施
首先,蒙臺梭利根據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訓練,每種訓練單獨進行,并創制了一套教具,共26種,供除嗅覺外的感官練習之用。例如,供視覺練習用的一種教具是:三組圓柱,第一組高相等而直徑不同,第二組直徑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組高與直徑均不同,要求兒童分別將其嵌入鉆在木盤上的相應孔中。
其次,蒙臺梭利認為,感官教育要給兒童以活動的自由,成人盡量不予干涉,讓兒童各人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進度選擇(按等級順序排列的)教材和教學輔助,以及自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力,同時,對幼兒的教學和敏感時期的相匹配,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蒙臺梭利創制的教具能控制錯誤,她主要是通過這套教具讓兒童進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講到的視覺教具,如果兒童把一個圓柱體放進一個比它小的孔,則放不進;若放進一個比它大的孔,則到最后,終將至少有一個圓柱體放不進孔中,整個過程只要有一個錯誤,就需重新調整。所以說:“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個錯誤,要求兒童能進行自我糾正”。
再次,根據生命力活動服從一定節律的原理設計的整套感官訓練教具,試圖按兒童的水平和興趣,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形狀、顏色、大小、聲音……)提供有等級的順序的系統刺激(由淺至深,由易到難,從少到多的……)以引起兒童的自由反應和自導學習。
六、對感官教育的評價
近年來有不少實驗證明認識能力的培養應從感覺訓練開始,感覺發展得越好,帶來的外界信息越多,認知能力就越能得到發展,因此,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蒙臺梭利強調兒童的感官訓練是符合人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的。一些實驗性的研究也證明,在蒙臺梭利學校的兒童經過“斯坦福-比奈智商測驗”,智力一般都有所提高,在知覺方面尤佳。從教育史角度看,蒙臺梭利方法確有創見。例如,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自然后果作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臺梭利將其從道德教育延伸到智育,主張讓兒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過“教具的控制錯誤”,達到智慧的自我教育,這對以后的個體化教學是一個啟發。當然,蒙臺梭利的感官訓練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這主要是“感官的單獨刺激,對特定材料的有關刺激果然敏銳了。其次,蒙臺梭利進行感覺訓練所用的教材、教具過于死板劃一,都是按嚴格的分類、等級的排列、固定的方法進行的,每種教具只有一個目的,不能變化,不能用來玩游戲、發展語言或進行其他創造性的獨立活動,這必然不利于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情感和語言等。此外,單純掌握物體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長短高低等的順序,并不一定能促進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養兒童的思維。
感覺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已成為蒙臺梭利教育實驗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指導綱要.
[2]蒙臺梭利教育系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