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雯
摘 要:在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適應擴大總需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而會計人才作為一種勞動力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理念對會計人才培養的改革有啟示作用。人才只有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實現有效供給,促進會計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計;人才培養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
目前會計人才市場現狀并不理想,供給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與市場的匹配度較差,會計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所具備的素質與經濟發展下市場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財政部在《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應用型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培養,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調整會計人才的供給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實現人才有效供給,是值得深入思考與統籌規劃的重要課題。
二、需求側對會計人才的要求
會計作為出具財務信息的主要途徑,必須與經濟環境相適應,涉足會計行業,操作會計業務的人才所具備的專業素質與能力,自然也要與經濟發展的形態相匹配。對會計人才培養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了解需求側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以此作為依據來審視會計培養方案中的漏洞。通過相關資料的閱讀與實地調研,需求側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財務核算能力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這樣的經濟環境為企業提供了無限發展可能性, 與此同時,會計在這種背景下所承受的壓力與挑戰前所未有:不同國家的核算方法和會計制度存在著差異,這樣產生的財務數據也會缺乏一致性與可比性,因此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核算方法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日趨國際化與區域化的產業組織新特征,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會計人才需要適應經濟環境的全球化趨勢,熟悉趨向國際化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環境,才能主動應對其對會計行業所產生的沖擊與挑戰。
2.會計職業道德原則化
會計人員作為經濟活動的記載主體,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而會計的職業道德不僅關乎會計行業自身的聲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
近年來,國內外頻發的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注冊會計師違背獨立審計原則等現象,使得與會計人員直接相關的職業道德問題被頻頻暴露出來,這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會計行業的持續關注與質疑。據調研,部分會計人才自身存在自我認同感低、職業道德意識觀念淡薄的認知問題,與此同時,企業也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誠信持懷疑態度。這養的行業現狀,不僅給會計人員和會計行業帶來極大的危害,同時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由此可見,日益健全的經濟環境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原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教育入手,深化職業道德意識,提升會計人才的自我認同感。
3.會計思維理念信息化
互聯網、移動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為日益發展的經濟環境創造了“互聯網+”的技術支持,由此,會計行業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通過信息技術形成了一體化的深度融合,會計工作也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新常態經濟表現出生產智能化與信息化兼備的產業組織新特征,“互聯網+會計”的技術環境為會計人才培養帶來機遇與挑戰,企業不僅要求會計人員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更對財務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無疑為會計的新型人才培養明確了培養目標:不僅需要著重對會計電算化以及相關技術學科的課程設置,更需要培養學生在思維和理念上適應“互聯網+”的經濟市場趨勢,
4.管理決策能力普及化
越來越復雜的經營環境對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多的企業希望財務會計人員可以通過對財務會計資料、統計數據及其他業務資料在內的各種數據進行加工,向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經營信息,為制定經營目標,進行經營決策,對企業經營活動實施控制提供依據與建議,從而使企業的經營活動高效最優。
蓬勃發展的經濟市場上,企業間的激烈競爭日益加劇,這樣的經濟環境要求會計的工作不僅停留在整理財務數據,更要拓展到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全面、高效、系統的決策支持,所有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管理決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為會計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方向與新要求。
三、會計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通過對比需求側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和供給側具體的人才培養現狀,之間存在的差異,就是高校會計專業教育需要進行改革的部分。高校在進行會計專業建設時,不管是本科教學還是研究生教學,必須明確定位了解行業要求,確定人才培養類型和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等問題,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契合。
1.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定位一般分為專業型專業人才與學術型專業人才,但是由于生源素質的影響和教師實務技能的缺失,兩個方向的培養方案與計劃并不健全,而且區分度也不高,學生對于兩者區別的認知只停留在考研科目上的差異,由此造成兩個方向的培養定位都呈現不明晰的模糊狀態,不僅企業會對兩種人才的區分持質疑態度,而且會導致會計人才供應與社會需求的錯位。而對于會計專業本科教學,其對于培養人才定位的更加模糊,并沒有學術型和專業型之分,與需求側的要求進行對比,學生在專業方面缺乏實踐,在學術方面研究程度也有待提高,這無疑是模糊的人才培養定位導致的后果。
(2)教學模式缺乏產學結合。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材、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絕大多數學校采取的是大班授課教學方式。雖然,一些教材已經開始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但是相比經濟發展下市場環境的日益復雜,教學中實例實訓方面的比重仍處于不足的狀態。
針對教學模式,國家也提出了相應的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鼓勵創新教育教學辦法,但在落實于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校企合作”的開展存在許多障礙,學校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缺少工作人員,學生缺少實習實踐機會;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不便于學校對學生和老師的學習和工作進行評價,不便于學校的管理;多數高校的一貫教育模式偏向于學術研究,對于會計行業實務熟悉度不高,實訓教學的可行性較差。這使得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在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依然根深蒂固。
(3)培養方案內容與需求不匹配。多數高校會為會計專業區分方向,這樣會使各個方向的學生受到更為專業的培養,但是這無疑將社會要求會計必備的素質分散在不同的專業,導致專業學習片面化,會計理念缺乏全面性,由此造成學生不僅對會計行業的認識不健全,就業后專業教育也會對其全面發展產生限制。
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體系應注重“寬基礎、廣口徑”,而現狀是高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著重于通識教育而缺少先進的會計理念教育。新常態經濟發展更需要能分析、會管理、懂戰略、有職業道德會計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根據自身發展和會計專業發展狀況,可以選擇多元化培養體系,從而培養出具備知識、技能和職業價值觀三維能力的會計人才,使會計畢業生能夠滿足未來崗位要求和市場社會要求。
2.會計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建議
(1)優化專業教學內容體系。會計人才的教學內容不應僅局限于會計核算,還需具備戰略制定、經營管理等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環境對會計人員的知識面要求越來越高,人才培養可以通過學科知識的整合,為穿透的會計學可注入新鮮血液,將相近的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最優化整合,在為學生開設會計專業基礎課程時,可以結合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等學科,這些基礎的學科可以使學生在參與財務工作后,面臨的社會以及經濟環境時,有原始理論可以遵循;開設的會計專業課程要與各種數理統計、軟件應用等信息化技術結合,是學生熟悉“互聯網+”的市場大環境,培養信息化會計的意識,從而成為能分析、會管理、懂戰略、有職業道德的會計人才。
(2)推進產學結合。國家一直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要求教師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結合研究項目進行案例教學,并且推動產學結合、校企合作項目的開展。
會計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要尤其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不僅把實踐停留在觀摩和認知上,而是盡可能接觸實際業務,做到親身體驗實際財務工作,這樣的培養方法使學生更加了解實際工作狀況,進而使自身素質向更加職業化的層次進步。會計人才培養應加大課程知識和生產技能相配合,政產學研合作教育,通識教育與會計理念相結合。當然,重視案例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也需要學校在考評方法上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對教學和學習進行監督,這樣的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法,有助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素質、有道德、并同時兼備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
(3)深化會計思維的國際化與信息化。為了滿足經濟環境的國際化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會計專業學習要及時跟進經濟環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將國際化理念加入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以適應國際化的發展,這樣才能使學生具備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理念的培養意味著,能在國內和國際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從事會計工作,熟悉國內與國際會計方法和技巧,具有較強的國際化的分析和解決會計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與適應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的優秀會計學專業人才。
四、結語
總之,會計人才作為一種勞動力要素,只有努力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實現有效供給,通過需求側要求和供給側現狀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修正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提高人才輸出的教育質量,更從源頭推動了整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沓 章劉成 周航.《新常態經濟的會計人才需求與會計高等教育變革中》.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12).
[2]顧美君.《構建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評價與模式的改革》.人力資源.(2015.11).
[3]劉志明.《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會計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4]支磊.《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地方高校會計專業轉型發展的思考》.才智創新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