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瀟瀟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30001)
典型節奏型在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的運用研究
偶瀟瀟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30001)
作為19世紀歐洲浪漫派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在他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充分的體現了他對節奏的把控力和運用能力。本文從創作技法的視角出發,重點分析了切分節奏、三連音、多節奏(拍)三類典型節奏型在本曲中的運用手法。為實際創作中的技法豐富提供思路,拓展作曲思維。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切分節奏;三連音;多節奏(拍)
“節奏在音樂藝術各種要素之中,是最先產生的。”1在這方面“勃拉姆斯是一位天生具有卓越的、高度節奏意識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有很多切分節奏,多節奏,以及各種節奏型的變化。”2最早的切分節奏源于古希臘的詩歌寫作當中,通過節奏的錯位而形成的一種賦有個性律動的特征節奏。切分節奏屬于逆分式節奏的一種,根據其自身變化和因變化所達到不同表現效果來看,切分節奏又分為簡單切分節奏型、緊湊切分節奏型和空切分節奏型三種。他們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又聯合或連續出現,造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律動,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和形象。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簡單切分的譜例。
譜例1
這是第一樂章呈示部的副部主題,由小提琴在一串八分音符的連續進行下引入,在譜例的第五小節就出現了連續的簡單切分,倒置的附點打破了前幾小節正規節奏的進行,克服了節奏走向的單調性,帶給節奏以新的活力,推動音樂向前繼續發展。
譜例2
上面的這一譜例就是典型的緊湊切分,在作品的第一樂章展開部的引入部分,切分節奏本身所起的是分割旋律的效果,但是由八分音符填充原本簡單切分中的附點時值后,就起到了對由切分造成的分割進行補償的效果,第一小節中,前半部分的切分并不像一般的切分將小節重音移至輕拍的長音上,而是依然加強了重拍上的短音。既保持了重音不變,又消除了切分的分割效果。再配合著不斷向上的旋律走向,給人一種向后推進的力量感,同時也表達了一種不斷前進的音樂形象。
空切分節奏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逆分節奏,具有較為獨特的轉移重音的效果。
譜例3
第二樂章的尾聲部分,也就是譜例當中的倒數第二小節當中運用的就是空切分節奏,重拍無音,導致了輕拍的重音效果異常突出,使得前后音調節奏形成強烈對比,尤其是在慢板的第二樂章,抒情的小提琴與空靈的雙簧管在這樣的對比之間,此起彼伏。相得益彰。
除了切分節奏型之外,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給人以很深印象的就不能不算三連音節奏型了。三連音節奏的運用,不僅同樣打破了原有常規節奏的均衡狀態,帶來緊湊的感覺。同時又因其出現一般為大量并連續的形式,帶來的流動的動感韻律也給人流暢、抒情的感覺。
在勃拉姆斯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通篇都給人以怡人的田園情趣,不能不說這和大量三連音的合理運用有著密切的關聯。
小提琴在奏出主部主題之前的一串具有華彩性質的導奏,在近乎類似顫音的十六分音符的過渡后,音樂伴隨著三連音的節奏織體開始做上行進行。三連音節奏的出現,打破了原有按基本節奏劃分的旋律的律動,同時旋律音的起伏也在三連音織體的幫襯下變得開始強烈起來,仿佛是一種期待和預示,而緊隨其后的十六分音符也模仿著三連音的走向,只是加大了密度,終于在七小節的波動之后,寬廣明朗的主部主題在小提琴優美的音色下如期而至。在這里三連音看似起到的只是過渡作用,但是它與旋律走向水乳交融的緊密結合,以及與前后規整節奏的強烈對比,無不增強著音樂的流暢性和動感韻律,也使得一成不變的節奏賦予了靈性和活力。
三連音節奏型不僅可以用在抒情段落里,在快速并具有舞曲性質的第三樂章,勃拉姆斯也運用三連音賦予節奏以不間斷的動感。
樂隊在壯大了主題之后獨奏小提琴奏出的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速度上的提升加大了三連音的流暢性,休止的出現又使得節奏律動獲得了短暫的停留,這里三連音的出現暫時削弱了第三樂章主題所帶來的舞曲風格強有力的節奏感,取之以代的是一種詼諧,幽默的情趣氛圍,仿佛舞者正在稍事休息,互相戲謔。
根據格羅夫辭典的解釋,多節奏即同時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進行的節奏或節拍型。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對二,這種節奏音型被稱為“赫米奧拉”(hemiola)3。在勛伯格的文章《音樂評價的標準》中認為這種節奏型“可能是許多當代樂譜中多節奏結構的開端。”4這種三對二的節奏手法也是勃拉姆斯最擅長和鐘愛的,在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他就多次利用三連音這種特殊的節奏型表現了多節奏。
第一樂章的274——276小節的音樂片段的樂隊聲部,小提琴獨奏聲部做段落性休止,旋律交由小提琴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做根音的以四分音符為基礎的八分音符重復,最初的小提琴組也與之節奏重合,而在第275小節,小提琴組變化成四分音符的三連音節奏型,與仍然保持不變的最下方兩聲部形成一種垂直的三對二的節奏。小提琴組的三連音節奏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感,而最下方兩聲部均勻奏出的八分音符又維持著3/4拍節奏的理性,這種三對二的多節奏不僅增強了旋律的韻味,同時也突出了音樂內部的緊張度,推動了音樂的發展。
多節奏如果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多節拍。事實上,三對二,也可以認為是三節拍與二節拍的同時進行。
在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勃拉姆斯的節奏組合,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上都形式多樣、錯落有致,但又不失基本的節奏脈動。除了筆者研究的典型節奏型外,還有很多節奏織體的運用、擴展和延伸。這諸多的節奏變化手法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世界,同時又不失其嚴謹的古典主義音樂風格。
注釋:
1.楊青編著.《作曲基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頁.
2.[英]保羅.霍爾姆斯著,王婉容譯.《勃拉姆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頁.
3.《外國音樂辭典》.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年第344頁.
4.Schoenberg,Style and Idea,P131。轉引自:周煒娟,《論勃拉姆斯音樂的創新》.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106頁.
偶瀟瀟(1981.9- ),女,漢族,安徽合肥,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單位: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作曲理論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