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為浙商回歸標注“精準”刻度
——浙商回歸的路橋實踐
□本刊記者/馮潔
在推進浙商回歸的征途上,路橋區立足當地特色產業,牢牢抓住“精準招商”這一牛鼻子,不拼資源、不拼政策,而是拼市場、拼服務,為當地浙商回歸向縱深推進找到了一條“精準”路徑
2017年,是開展“浙商回歸”工作的第七個年頭。隨著在外浙商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不斷增強,回歸投資項目數量不斷增多,項目層次越來越高,各地浙商回歸迎來了回歸高峰期和效應顯現期。
在推進浙商回歸的征途上,路橋區立足當地特色產業,牢牢抓住“精準招商”這一牛鼻子,不拼資源、不拼政策,而是拼市場、拼服務,為當地浙商回歸向縱深推進找到了一條“精準”路徑。2016年,路橋區共引進浙商回歸到位資金44.2億元,資本回歸2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4%、307.2%。新引進重點產業投資項目9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3個、央企國企項目4個。
浙商回歸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路橋區的成功實踐,在于盤活浙商資源,在于立足產業招商,在于創新工作機制,在于廣泛借助外力……為浙商回歸標注了“精準”刻度的路橋區,已然在浙江版圖上引來陣陣歸雁。
終日奔波在招商引資第一線,對臺州市路橋區投資促進局局長羅雄文而言,能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靜下心來喝杯清茶,有時也是種奢望。見到記者,他興奮地指著電腦屏幕上排列整齊的項目LOGO,“你看,這些都是我們招引落地的項目。在不久的將來,這張招商版圖將會一一填滿。”
“浙商是一張大網,如何將這張大網所涵蓋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為我所用,是我們推進浙商回歸的關鍵所在。”在羅雄文看來,浙商回歸招引工作既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
對路橋區投資促進局的工作人員而言,推進浙商回歸,最大的招引技巧就是主動出擊。“這幾年,我們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各大城市,從北京、上海到長春、重慶、深圳、中山,都活躍著我們招商人員的身影。”聚焦產業鏈招商,路橋區主動對接龍頭企業獲取招商信息,逐一排摸,并建立招商小分隊進行專題招商,根據客商的需求制定“接地氣”的招商方案。“幾乎每個招商項目,我們都會制作專題PPT,對本區域的產業、規劃、政策等作出詳盡分析,以解答客商的疑惑。”
“任何工作的有序開展都必須建立在流程化管理基礎之上,浙商回歸也不例外。”據介紹,目前,從項目的排摸、篩選、包裝、策劃、推薦、宣傳、對接、談判、協調、簽約到跟蹤服務,路橋區均已實現嚴格的流程化管理。“去年開始,我們將招引流程分成前后兩段,項目簽約之前由招商科負責對接,項目簽約之后由服務中心負責跟蹤服務,同時實施項目化績效考核,對招引情況進行全流程監控。”“三庫一表”就是路橋區專門針對浙商回歸的一大流程創新。“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建立項目推介庫、項目對接庫、意向客商庫和重大盯引項目責任分解表的做法,對招商項目實行‘一項目一檔案、一重點項目一專題方案’,對項目全程實行專人跟蹤、動態管理。”有了“三庫一表”,路橋區的浙商回歸招引效率大大提升。
簽約是銀,履約是金。對于已簽約項目,如何做好后續服務工作,是打好浙商回歸品牌的重中之重。對此,羅雄文表示,“我們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組、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舉全區之力抓好簽約項目的后續服務工作。同時,建立項目服務小組,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負責人,定目標、定時間,確保項目盯引進度。”
聚焦特色產業,著力以商引商,讓路橋區這幾年的浙商回歸工程開展得有聲有色。路橋區的浙商回歸路徑,緣何不是全面開花,而是精準發力?羅雄文解釋,“路橋區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每年可用土地指標只有500-600畝。如果盲目招商,顯然不利于路橋的產業結構優化。因此,路橋的招商引資和浙商回歸路徑必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2014年—2015年,我們提出了要走產業招商道路,即根據路橋的產業現狀和整體定位,瞄準特色產業推進浙商回歸。”圍繞汽車產業鏈招商,路橋區的浙商回歸就此找到了一個精準發力點。
近年來,路橋區以建設“浙江省全產業鏈汽車城”、打造千億汽車產業平臺為目標,按照“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創新鏈”的要求,深耕汽車產業鏈招商,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條集汽車整車制造、汽車配套零部件、物流貿易等一體化的汽車全產業鏈。
2014年,吉利汽車路橋基地“V汽車項目”落地開工,成為路橋區全面開啟汽車產業鏈招商的起點。“臺州是吉利控股集團夢想開始的地方。15年前,第一輛吉利汽車從臺州臨海基地駛出,我們的根在臺州。”2014年初的吉利汽車臺州路橋基地遷建暨V汽車項目開工儀式上,身為路橋人的吉利掌舵人李書福道出了回歸心路。據悉,該項目總投資121億元,占地面積46.5平方米,建成后具有年產20萬輛乘用車的生產能力。
有了“龍頭”引領,接下來的招引工作變得有跡可循。2014年下半年,羅雄文和局里幾個工作人員找到了吉利集團副總裁顧偉民,請其幫助介紹吉利的相關配套企業,希望借助吉利集團這一優質的浙商資源招引更多的項目。通過吉利集團的介紹,他們獲悉,埃貝赫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已與吉利集團達成協議,準備在吉利路橋基地附近新建一個生產基地,為其提供配套產品。得到這一信息后,羅雄文一行隨即與埃貝赫亞洲區負責人取得聯系,并多次赴上海與其對接,闡明路橋區強烈的招商意愿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務。
“埃貝赫對吉利路橋基地的供貨方式是JIT排序供貨,這就要求我們的反應速度非常快。從吉利路橋基地釋放訂單,到埃貝赫交付零配件至吉利生產線,要求不超過5小時。這就限制了我們的基地必須是在臺州范圍內。”埃貝赫排氣技術(臺州)有限公司工廠經理齊永華介紹。
“盡管吉利基地在路橋區,我們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但路橋區并非埃貝赫的唯一選擇”,羅雄文坦言。有競爭就會有曲折,從2015年4月進入談判流程,期間歷經5個月時間,路橋區投資促進局反復修改招商方案,向埃貝赫亞洲區負責人闡明路橋區所具備的區位、規劃、服務優勢。同時,請吉利集團出面說服埃貝赫。“那幾個月,全局上下都在干同一件事,那就是拿下埃貝赫。因為大家都知道,失去了這個項目,后面的一系列招引都將變得難上加難。”羅雄文莞爾,5個月中,自己跑上海嘉定就跑了不下十幾趟。“最后的結局可以說是峰回路轉。由于前期談判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引進這個項目已是希望渺茫。2015年國慶長假來臨前的一個工作日,我們幾個人奔赴上海,決定做最后的努力。也正是那一次最后的努力,讓我們拿下了這一至關重要的項目。”
“項目簽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后續包括企業設立、能評、環評、稅收等一系列事宜,如果沒有路橋區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全程跟蹤服務,整個過程不可能那么順利。”在與路橋區政府簽約9個月后的2016年6月,埃貝赫臺州基地已完成基礎建設部分,2016年年底埃貝赫已開始向客戶交付產品,這一結果讓身為工廠經理的齊永華大為贊嘆。
不僅如此,路橋區相關部門還主動幫助埃貝赫對接吉利基地,邀請吉利基地的建設團隊為埃貝赫提供廠房定建服務。“在路橋區政府的幫助下,我們的廠房建設團隊和吉利是一致的,建設進度也是一致的,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也給我們的投資吃了顆定心丸。”
作為路橋區通過浙商平臺招引的第一個外資項目,拿下德國埃貝赫排氣技術也為其后的一系列汽車產業鏈項目招引打開了局面。目前,已有吉利V項目配套企業德國埃貝赫、韓國東洸、韓國LG、西瑞德、延鋒安道拓等多家企業進駐路橋區。未來,路橋區將以沃爾沃小鎮建設為引領,緊盯吉利V汽車生產基地、沃爾沃汽車小鎮建設相關的配套產業和項目,重點挖掘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投資機會,積極對接國內外知名生產廠家,促進路橋汽車產業集聚提升,打造以汽車產業鏈為支點的浙商回歸新生態。
在推進浙商回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平臺和紐帶的作用,有時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近年來,路橋區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帶,以在外浙商信息采集建庫工作為抓手,統籌推進路橋商人天下行和在外路商家鄉行活動,扎實開展“十萬浙商進百區”活動,先后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連續8年召開路橋籍在外鄉賢新春座談會,加大情感招商力度。

近年來,路橋區以建設“浙江省全產業鏈汽車城”、打造千億汽車產業平臺為目標,按照“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創新鏈”的要求,深耕汽車產業鏈招商,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條集汽車整車制造、汽車配零部件套、物流貿易等一體化的汽車全產業鏈
以商會為紐帶,推進浙商抱團回歸,已為路橋區成就了多個浙商回歸項目。由路橋廣東商會創立的浙江之恩環保產業園,就是路橋區近年來頗具代表性的抱團回歸項目之一。
多年來,臺州電鍍加工企業普遍面臨低小散的問題,污染治理水平低,給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帶來很多麻煩。針對這一問題,路橋區政府準備在集聚區建設一個高標準環保產業園,旨在集聚電鍍企業、提升產業層次、減少環境污染。身為路橋廣東商會的執行會長,羅永兵在上海出差途中獲悉這一信息后,立即召集路橋廣東商會成員商量。2015年9月10日,路橋廣東商會經過實地考察,最終在集聚區拍下了155畝土地,著手開展園區籌建工作。
“我十幾歲就離鄉背井,在外打拼幾十年,如今賺了點錢,很想回來為家鄉做點什么”。在廣東從事多年布料生意,羅永兵對本次回歸創業感觸頗深。“還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塘有魚有蝦,如今卻早已沒了蹤影。保護環境,留住青山碧水,正是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創業者的共同愿望。”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羅永兵說,這個園區之所以命名之恩環保產業園,正是基于這層含義。
如今,項目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之中,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將全部完成。“園區的建設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園區的管理和服務卻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羅永兵說,園區建成后,將按照電鍍行業和國家污水處理的最高標準來設計,統一投入硬件設施。通過出租的形式,招引臺州電鍍企業,對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同時,從廣東等地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幫助入園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他們希望通過建設高檔次、高標準的環保產業園區,將周邊所有的電鍍企業集中在一起,為當前的臺州治水、治氣助力,為企業轉型升級服務。
“比起賣廠房,這樣的模式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但如果能因此打造一個浙江第一、全國一流的示范性電鍍產業園區,一切都是值得的。”羅永兵表示。
“我們商會賺錢多少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能為家鄉環保做點貢獻,我們浙商回歸的目的就達到了。”采訪中,路橋廣東商會多名負責人表示。
如果說路橋廣東商會將回歸的目光放在了家鄉的產業轉型上,那么,路橋昆明商會則在致力于謀劃一場可持續的回歸工程。
昆明商會會長周萬春表示,一直以來,昆明商會的所有人都想要致力于家鄉發展。路橋大力實施“浙商回歸”工程,為商會回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了更好地加強在昆路橋工商界人士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他們提供一個互通信息、增進商機、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現代商務平臺,我們決定在路橋建一座昆明(商會)大廈。”通過與路橋區政府的反復溝通,昆明大廈最終選址路橋區物流園區這一絕佳的地理位置。
周萬春表示,“現在,昆明商會在路橋共有兩大項目,一個是昆明(商會)大廈,還有一個是位于峰江的中國花木城。這兩個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只是我們昆明商會回歸家鄉的第一步,以后只要有合適的項目,我們還會繼續投資家鄉。”隨著今年8月昆明大廈投入使用,路橋與云南昆明乃至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雙向交流通道將被打通,在昆路橋商人回鄉投資的長效機制也得以建立。
以商會為支點,撬動外地路橋商人抱團回歸,正成為路橋區推進浙商回歸的特色化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引領之下,在外商人的資源、信息得以集聚,浙商回歸正以順水推舟之勢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