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處
2016年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報告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處
長三角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區域開放優勢進一步發揮,區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區域整體效應進一步顯現,區域協作關系進一步緊密,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下階段,三省一市將圍繞“共建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強化創新、協同、融合,進一步推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開放、設施互聯互通,合力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016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積極實施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貫徹落實2015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精神,圍繞共同謀劃“十三五”長三角協同發展新篇章的主題,不斷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2016年,三省一市共實現生產總值17.42萬億元,占全國31個省市合計的23.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5萬億元,占全國的25.81%,出口7.22萬億元,占全國的52.19%,占全國的份額同比分別提高0.73和1.74個百分點。長三角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一)協同實施國家戰略,區域開放優勢進一步發揮
三省一市在國家戰略引領下,積極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和競爭。一方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交流。上海市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點城市經貿部門和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為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創造機會;江蘇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178個、增長47.1%;安徽省正在籌建中德產業合作園,建立“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浙江省在“一帶一路”沿線已建成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重點領域試點示范。上海自貿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一批成功改革試點經驗已在全國復制推廣;舟山群島新區、南京江北新區等國家級新區框架逐步拉開,新區建設初具規模;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改革全面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擴大,江海聯運建設有序推進,區域港口一體化進程加快。
(二)協同推進創新驅動,區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三省一市都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經濟快速發展,創新活力持續釋放。上海市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啟動實施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開展了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務試點等10個方面改革試點;江蘇省加快建設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出臺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40條政策措施,著力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省已擁有33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浙江省加快建設杭州自主創新示范區、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創新平臺,積極培育科技特色小鎮,著手建設全國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同時,三省一市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等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共同在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三大領域開展科技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創新券”在長三角區域內通用通兌,加強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國家技術轉移蘇南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場、安徽對外科技交流中心等平臺對接合作,加快推進區域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16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居全國第五位、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七位,其中安徽同比增長居全國第一,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三)協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綜合交通方面,滬通、杭黃、商合杭等鐵路,徐州至明光等高速公路,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四期工程、蘇申線航道整治等一批在建重大項目順利推進;湖蘇滬、滬乍杭、合宿青、宣鎮等鐵路,常熟至嘉興等高速公路,京杭運河、長湖申線、平申線、淮河干流等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能源方面,“皖電東送”工程淮北平山電廠一期全面建成投運,二期工程力爭盡快開工建設;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基本建成,蘇通1000千伏GIL(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過江通道工程已開工建設;浙皖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調整工作全面啟動;上海電氣在安徽布局的秸稈熱電聯產項目順利推進;江蘇金湖至安徽天長天然氣管線項目開工建設,浙滬天然氣聯絡線一期工程穩步推進。環保方面,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二期項目已全面啟動,太湖、新安江等流域一批水環境治理項目加快推進。信息化方面,構建了長三角智慧城市數據平臺、區域技術轉移數據平臺等信息共享平臺,聯合研究制訂了“長三角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共享應用及服務示范工程”建設方案,區域協同運用大數據的能力不斷提升。

圖/黃偉光
(四)協同強化規劃政策和公共服務對接,區域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
規劃政策方面,三省一市就各自“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能源發展等重點專項規劃進行了充分對接,共同開展“十三五”長三角信息化協同發展規劃、長三角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案,以及長江、太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共同向國家申報信用建設區域合作示范區,2016年9月示范區方案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成為全國首個信用建設區域合作示范區;搭建了“長三角旅游信用服務平臺”,簽署了《長三角區域旅游領域信用聯動獎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物流市場一體化發展,上海、南京等9個城市牽頭成立了全國城市物流標準化創新聯盟;共同拓寬區域內非上市公司直接融資渠道,其中浙江省金融辦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定了《公司債券業務合作備忘錄》,并發行了全國首單綠色金融債;共同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聯合防范區域金融風險。公共服務方面,三省一市積極推進毗鄰地區互通公交班線;繼續做好社會保險轉移接續工作;推動長三角異地就醫省級結算平臺互聯互通,促進醫保信息數據交換與共享;加強食品安全應急協作,建立了信息共享通報、事件聯合處置、技術互助協作等跨區域應急協作機制,推進食品安全電子追溯平臺互聯互通,攜手打擊區域內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五)協同開展聯建共治,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三省一市共同開展了大氣污染源清單調查和PM2.5源解析工作,加大燃煤鍋爐窯爐淘汰力度,全面推進煤炭清潔利用;組織開展區域內高污染機動車聯防聯控專項行動,啟動長三角區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建立了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處置協作機制,推進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數據共享。2016年1-10月,長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同期下降14%,空氣質量逐步提高。水環境治理方面,經國務院同意,2016年三省一市成立了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啟動了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共同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其中浙皖兩省就新一輪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方案達成一致。此外,三省一市繼續做好跨界環境污染應急和危險廢物處置監管工作,推動節能減排等方面環境標準統一,對可能跨界影響環境的規劃或項目進行環評對接。
三省一市將把推動全方位開放與合作作為主動適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途徑,圍繞“共建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強化創新、協同、融合,進一步推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開放、設施互聯互通,合力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六)協同推進產業合作和組織重大活動,區域整體效應進一步顯現
產業合作方面,三省一市共建了一批產業創新發展和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其中,浙滬共同打造張江平湖科技園,引入臨滬盤古數據產業園等多個重大項目;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個;蘇滁現代產業園累計投資100多億元,27家企業建成投產;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通過建立產業基金的方式與安徽蕭縣合作開發蕭縣張江高科技園區。2016年1-9月,滬蘇浙在安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671個,實際到位資金3553億元,同比增長9%。重大活動方面,三省一市相互支持、協同舉辦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等投資經貿活動,以及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第九屆浦江創新論壇、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大會等科技交流活動,擴大了各類會展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七)協同做好G20杭州峰會保障工作,區域協作關系進一步緊密
2016年9月4-5日,G20峰會在杭州成功召開,得到了習總書記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與會嘉賓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在峰會籌備和舉辦過程中,上海、江蘇、安徽兩省一市竭力服務大局,在公共安全、交通運輸、能源保障、食品安全、環境治理等方面給予了浙江大力支持,嚴格落實各項措施,多邊共筑“護城河”,有效減輕杭州核心圈的壓力,為峰會的圓滿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繼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4年南京青奧會后長三角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為區域協同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G20杭州峰會后,三省一市黨政高層還進行了互訪交流,簽訂了有關合作協議,區域聚合力明顯增強。
(八)協同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
三省一市聯席辦和各專題組加強銜接、密切配合,積極落實2015年主要領導座談會紀要確定的合作任務。一是制定任務清單抓好落實。年初共同制定了《2016年長三角合作工作計劃》,清單式梳理出84項重點工作任務,并進行分解落實。目前,79項工作按計劃推進并取得積極成效。二是針對重要事項加強協商。2016年聯席會議探索建立了雙邊及多邊協商機制,即針對有關重大合作事項,由相關方在聯席會議層面進行協商,力爭協調推進和突破有關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這個機制,對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等重大事項形成了共識,各方合作更加務實高效。三是根據發展需要調整合作專題。經聯席會議商議,確定2017年“涉外服務專題組”調整為“商務服務專題組”,聚焦區域市場一體化領域,進一步在物流標準化、農產品流通、商品市場監管等方面開展合作。四是按照“減量提質”要求組織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為提高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使用績效,通過廣泛征題、組織論證和征選研究單位等程序,確定開展《落實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重大問題研究》等9個課題研究,課題數量和經費安排較往年均有大幅下降,同時將嚴格把好成果評審關,確保研究成果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下階段,隨著“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統籌推進改革創新、對內合作和對外開放的力度將不斷加大。三省一市將按照國家戰略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把推動全方位開放與合作作為主動適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途徑,圍繞“共建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強化創新、協同、融合,進一步推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開放、設施互聯互通,合力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一)強化省際統籌,加快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空間格局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了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空間發展格局,這是今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三省一市要圍繞這一目標,一是著力統籌沿海沿江發展。依托東部沿海和長江黃金水道,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浙江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江蘇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建設,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航運物流業發展,積極推動港口岸線、集裝箱航線等資源整合,共同打造分工合理、協同發展的長三角現代化港口物流體系。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浙江自貿區建設互動,深化小洋山區域開發合作,推動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全面推進大通關建設。二是著力優化城市群發展布局。強化上海核心功能,推進與周邊城市功能對接和互補;以完善城際交通網絡為重點,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加快推進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都市圈同城化發展。三是著力構筑綠色發展新空間,統籌空間開發與生態保護,以發展生態經濟為支撐,積極打造長江、淮河生態廊道和寧杭生態經濟發展帶;協同推進崇明建設生態環境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世界級生態島,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綠色發展的典范。
(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一是積極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網絡。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加強張江、蘇南、杭州、合蕪蚌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合作互動;充分利用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等服務體系,加強技術供需對接,打通區域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促進區域創新資源集聚、流動和輻射;合力推進未來網絡中心(南京、合肥)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以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為主的協同創新平臺,持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鼓勵共建創新服務聯盟,繼續拓展創新券通用通兌范圍,共同營造創新發展良好生態。二是加強產業對接協作。共同利用創新資源和成果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探索建立共建園區利益共享機制,加快推進上海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張江平湖科技園、蘇皖合作示范區等產業合作平臺建設。
(三)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合力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
一是加快建設以鐵路和軌道交通為重點的綜合交通網絡。協調推進湖蘇滬、滬乍杭、通蘇嘉、合宿新、北沿江、寧合高鐵及寧淮、揚馬城際鐵路等重大鐵路項目前期工作,研究規劃沿海、沿江鐵路,積極推動長三角城市群軌道交通規劃對接,打造長三角各都市圈同城化交通網;拓展上海機場輻射功能,加強上海機場與周邊機場合作;推進城市群內客運交通公交化運營,加快建立長三角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二是努力構建普惠高效的信息網絡體系。整合長三角區域數據資源,提升城市群間協同運用大數據水平,促進跨區域信息安全聯防聯控,共同支持建設合肥等異地數據災備中心,積極推動長三角主要城市公益無線局域網互聯互通。三是進一步提高區域能源保障能力。盡快建成華東電網特高壓環網,提高長三角電網穩定水平和受電能力,協調推進區域油氣輸送通道建設。
(四)加大聯防聯治力度,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一是大力推進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煤炭清潔利用和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做好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制定,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和港口船舶大氣污染治理,加強機動車異地協同監管,實現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數據信息共享。二是繼續推進太湖等重點流域聯保共治。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新一輪試點,推進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設,聯動開展小流域和平原河網水環境綜合治理;推動長江口、杭州灣污染整治,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污染排放、產業準入和淘汰等方面環境標準統一;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危險品和污染物監管合作,推進跨界環境污染糾紛處置和應急聯動。
(五)著力推動要素市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不斷優化區域發展環境
一是積極推動市場體系統一開放。共同推進長三角地區市場規則體系共建和監管共治;協同建設“國家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范區”,在區域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重點領域信用合作、區域信用服務市場發展等方面深化合作;積極建設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加快推進金融信息、支付清算、票據流通、外匯管理等一體化,繼續深化互聯網金融協同監管工作,提升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加強公共服務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城市群內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推動異地就醫省級結算平臺互聯互通;深化食品安全隱患預警通報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合作,繼續推進食品安全電子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協同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機制。
(六)創新工作聯動機制,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效能
一是不斷完善“三級運作”合作機制。發揮主要領導座談會的議事決策功能,以簽署合作協議等方式,推進落實有關重大合作事項;強化聯席會議的組織協調功能,以問題為導向,建立雙邊及多邊協商機制,協調解決合作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優化調整專題組設置,保障專題合作的持續穩定開展;研究完善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運作模式,提高基金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創新豐富合作方式。聯動實施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采取共同行動策略,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制定具體措施,協同落實區域性重大任務和項目;總結G20杭州峰會成功經驗,共同做好在長三角地區舉辦的國際性、全國性重大活動保障工作;積極借鑒京津冀、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有效做法,探索完善地區間規劃銜接、生態補償、項目協調等工作機制,為深化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工作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