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夢,白 祥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基于AHP的旅游社區增權評價研究
——以羅布人村寨與塔西河鄉為例
黃如夢,白 祥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在對新疆羅布人村寨與塔西河鄉兩個旅游社區參與旅游狀況和增權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旅游社區增權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羅布人村寨和塔西河鄉兩個社區的增權狀況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增權研究提供現實案例。
社區參與;社區增權;層次分析法
1.1 羅布人村寨概況
羅布人村寨風景旅游區位于新疆庫爾勒市尉犁縣墩闊坦鄉,村寨方圓72 km2,是中國西部地域面積最大的村莊之一,屬瓊庫勒牧場。景區有著最大沙漠、最長的內陸河、最大的綠色走廊和絲綢之路。
1.2 塔西河鄉概況
塔西河鄉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是瑪納斯縣南部山區的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的民族鄉,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阿肯彈唱、哈薩克族刺繡等都是其特色。塔西河鄉旅游資源主要有:古塞族人墓葬遺址、金駝山風景旅游區、火燒洼度假山莊等。
1.3 數據收集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于2016年7~11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羅布人村寨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塔西河鄉兩個不同少數民族社區,發放60份調查問卷,進行10次訪談對話,就調查區域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對鄉村旅游業發展有何種感知,自己參與旅游的程度進行面對面訪問形式的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達100%,調查問卷完全有效。共調查鄉村旅游從業人員5位,調查和訪問當地居民5家,鄉村旅游業主3位,旅游管理部門2家。
問卷的設計共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社區居民的人口特征進行統計,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居住時間(見表1);第二部分是問卷的主體部分,主要從社區增權的四個維度(經濟、政治、社會、心理)設計指標來分析兩個社區旅游增權的狀況(見表2)。
塔西河鄉除了實施“旅游強鄉”戰略,社區居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旅游,如:農家樂、牧家樂、騎馬項目、土特產兜售(土雞蛋、當地牛羊肉、奶制品)。
羅布人村寨景區中心面積近72 km2,羅布人村寨旅游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主要形式有:漁家樂、滑沙板出租、劃船、餐飲接待、旅游景區崗位、釣魚工具出租。
兩個旅游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兩種:進行餐飲住宿接待和土特產的兜售,也有部分居民在當地景區管委會或景區開發商提供的崗位工作。有一些居民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和資金的缺乏,主要從事種地等工作,或沒有時間等原因,沒能參與旅游產業。

表1 塔西河鄉和羅布人村寨問卷調查人口統計特征分布
結合斯徹文思的社區增權四維框架設計問卷,各項指標按照李克特量表法對兩個社區的居民進行旅游增權感知調查,并結合增權理論和居民的訪談對兩個社區增權狀況進行深入分析[1]。
3.1 經濟增權
表2顯示了兩個社區居民對旅游經濟增權的感知狀況,表2中第1至第5項代表經濟增權。
在塔西河鄉,其中“旅游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這一項均值高達5分,說明社區居民對當地發展旅游有極大的認可。但在“社區居民大部分能獲得旅游收益,且旅游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得到合理分配”這一項均值只有2.4分,說明在旅游收益分配不均。通過調研得知,社區居民希望開農家樂或者牧家樂,但缺乏資金,以及經營農家樂、牧家樂的居民想要擴大規模,但政府不允許。這是典型的經濟去權的表現。

表2 調查數據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羅布人村寨,通過問卷統計發現,“旅游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這一項均值為4.8,說明社區居民對當地發展旅游有極大的認可。而“當地社區能夠每年連續地獲得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且呈現出穩定性”這一項均值得分相對其他4項最低,為4.2。通過對當地社區居民訪談得知,該社區旅游具有季節性,旅游收入不穩定,并且受到前幾年政治因素的影響,對該社區旅游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沖擊。
3.2 心理增權
表2中第6至第10項代表心理增權。在塔西河鄉,“旅游發展改善了傳統的婦女地位”這一項均值得分是5分,發展旅游業增強了婦女的自信心,改善了傳統婦女的地位。在“愿意接受有關當地旅游的一些相關教育培訓”這一項均值得分3.6。通過訪談也了解到當地政府對社區居民有些簡單的培訓,主要是衛生、服務質量方面的培訓,居民并沒有太大的興趣。
在羅布人村寨,“旅游發展使我明白當地生態環境及保護尊重自身特色文化重要性,能夠自覺保護”這一項均值得分高達4.7,通過訪談也了解到,景區的開發規劃緊扣當地羅布人的風俗文化,因此當地居民也注重對自身文化的保護。“認為自己對旅游發展有發言權和參與旅游決策,渴望平等享有權利”這一項均值得分最低4.2,居民渴望參與到旅游開發決策中,但沒能實現,是典型的心理去權。
3.3 社會增權
旅游發展對于提高或維持社區平衡、促進社區整合的效用。表2中第11至第14項代表社會增權。
在塔西河鄉,“旅游發展使得居民合作和交往增多,我和別人能和諧相處,關系融洽”這一項均值得分最高4.8,說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合作,并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典型的社會增權的表現。“當地旅游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電力設施、交通聯系、醫療衛生等狀況”這一項均值得分最低,為3分,通過訪談從社區居民了解到,該社區村在下水道疏通問題。
在羅布人村寨,“當地旅游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電力設施、交通聯系、醫療衛生等狀況”這一項均值得分最高,為4.7分,典型的社會增權表現。“隨著旅游不斷發展,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這一項均值得分最低,為3.6分,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居民對自身社會地位的改變沒有太大感受,社區居民談到自身在參與旅游業前后社會地位沒有什么改變。
3.4 政治增權
表2中第14至第17項代表政治增權。從表中可以看出兩個社區增權感知在政治增權這一方面得分最低,是典型的政治失權的表現。
在塔西河鄉,“在當地景區開發及旅游發展規劃中,我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參與決策”“我對當地旅游的發展規劃、政策、制度等能夠及時了解”這兩項均值得分分別為:3.4和3.2。“有專門的旅游組織能夠公平代表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和需求”這一項均值得分最低,為2分,通過訪談得知當地沒有任何旅游組織,并且社區居民表示沒能及時參與和了解到旅游發展決策,只能聽從安排。
在羅布人村寨,“有專門的旅游組織能夠公平代表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和需求”這一項均值得分最高,為4.5分。通過訪談了解到,當地社區居民反映當地景區開發時,有組織詢問其意見,但不清楚是否是專門的旅游組織。“在當地景區開發及旅游發展規劃中,我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參與決策”這一項均值得分最低,為3.7分。在深度訪談時,社區居民表示雖然在景區部分崗位工作,但只是做最基層的工作,在景區旅游開發、規劃過程中并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研究根據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區域特點,結合兩個社區旅游發展現狀,結合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采取傳統的層次分析法(AHP)對旅游社區增權進行評價[2-5]。
4.1 指標設置及含義解釋
結合斯徹文思的社區增權框架,針對調研區社區參與旅游的狀況,采用層次分解的辦法設定旅游社區增權的初始指標(見表3)。

表3 旅游社區增權評價體系初始指標
4.2 旅游社區增權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基于旅游社區增權的四個維度,運用層級結構的形式建立了旅游社區增權評價體系(表4)。

表4 旅游社區增權評價指標體系
4.3 評價結果及分析
4.3.1 旅游社區增權指標權重 通過邀請新疆旅游屆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上述指標予以評分匯總,基于兩個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實際情況,構造出5個判斷矩陣,運用yaahp 10.3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計算,各個矩陣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有關具體結果如下,其中,Wi為各子因素從屬上一層次所占權重值。

表5 目標層判斷矩陣及權重
在上述矩陣中(表5),一致性比例CR=0.016 3<0.1,認為該判斷矩陣中各元素符合邏輯性關系。A表示旅游社區增權評價,B1表示經濟增權,B2表示心理增權,B3表示社會增權,B4表示政治增權。在旅游社區增權評價體系中,B1的權重為0.095 5,B2的權重為0.559 6,B3的權重為0.249 5,B4的權重為0.095 5。從各自的權重值可以看出,心理增權在社區增權評價中占的權重最大,社會增權的權重值也將高達0.249 5,說明心理增權和社會增權對實現旅游社區增權的貢獻很大。

表6 經濟增權因素矩陣及權重
在矩陣2中 (表6),一致性比例CR=0.028 3<0.1,認為該判斷矩陣中各元素符合邏輯性關系。B1表示經濟增權,C1表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C2表示增加居民收入、C3表示增加就業機會、C4表示社區獲得旅游經濟收益、C5表示旅游收益合理分配。根據矩陣2所示結果,旅游收益合理分配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權重值分別為0.504 2和0.245 2,這說明這兩項指標在經濟增權中最為重要,也是最應關注的兩個點。另外三項所占權重高低分別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0.045 9)、增加就業機會(0.102 4)、社區獲得旅游經濟收益(0.102 4)。
在矩陣3中 (表7),一致性比例CR=0.021 0<0.1,認為該判斷矩陣中各元素符合邏輯性關系。B2表示心理增權,C6表示增加自信心、C7表示權利意識增強、C8表示接受旅游培訓、C9表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C10表示改善婦女地位。根據矩陣3所示結果,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權重值高達0.576 0,增加自信心和接受旅游培訓所占權重比最低,均為0.059 5。說明在旅游社區增權中的心理增權這一層面,社區居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是最關鍵的要素。權利意識增強和改善婦女地位的權重值均為0.152 5,重要性程度一致。

表7 心理增權因素判斷矩陣及其權重

表8 社會增權因素矩陣及權重
在矩陣4中 (表8),一致性比例CR=0.027 5<0.1,認為該判斷矩陣中各元素符合邏輯性關系。B3表示社會增權,C11表示增加居民之間的交往、C12表示基礎設施得到改善、C13表示環境質量變好、C14表示個人社會地位提高。從表中結果知,個人社會地位提高的權重值最大,高達0.634 8。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的權重值最小,為0.062 4。增加居民之間的交往和環境質量變好的權重值相同,均為0.151 4。在社會增權這一維度中,個人社會地位提高是社會增權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矩陣5中 (表9),一致性比例CR=0.037 0<0.1,認為該判斷矩陣中各元素符合邏輯性關系。B4表示政治增權,C15表示獲得旅游知情權、C16表示參與旅游決策權、C17表示社區旅游組織。根據表9所示結果,社區旅游組織的權重為0.637 0,說明它是政治增權的重要因素。參與旅游決策權和獲得旅游知情權的權重值分別為0.258 3和0.104 7,比重僅次于社區旅游組織的權重。

表9 政治增權因素矩陣及權重
4.3.2 評價結果對比 根據表10的計算結果,從經濟增權、心理增權、社會增權、政治增權四個方面對塔西河鄉和羅布人村寨兩個旅游社區的增權狀況進行對比。
從經濟增權和政治增權來看,羅布人村寨社區(0.436 1,0.407 0)稍好于塔西河鄉社區(0.313 6,0.204 3)。從心理增權和社會增權來看,塔西河鄉社區(2.798 5,1.201 2)稍好于羅布人村寨社區(2.547 1,0.983 8);從整體增權狀況看,塔西河鄉社區綜合增權狀況(4.517 6)優于羅布人村寨社區(4.374 0)。

表10 兩個旅游社區增權評價結果
從貢獻率的角度看,兩個社區綜合增權狀況貢獻率由大到小排序:心理增權>社會增權>經濟增權>政治增權。由此看出兩個社區心理增權狀況較好,說明兩個社區居民自我意識及自我評價都較好,從經濟增權和政治增權這兩個維度看,增權狀況都很差,即兩個社區在政治增權和經濟增權這兩個維度都處于“去權”的狀態。
5.1 結 論
(1)塔西河鄉中,社區居民對當地旅游業發展非常認可,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傳統婦女的地位,也有效促進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合作。但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收入分配不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較差、政府對社區居民的培訓無法吸引居民等問題,最為突出的是社區居民沒有決策權,只能服從政府安排,政治失權明顯。
(2)羅布人村寨中,當地居民對當地發展旅游也給予了極大的肯定,景區的開發規劃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使得社區居民對自身文化的保護更加重視,但羅布人村寨發展旅游業受季節和政治因素影響較大。與塔西河鄉相似,羅布人村寨的居民也不能夠在旅游開發決策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社會失權和政治失權現象比較突出。
(3)從整體增權狀況看,塔西河鄉社區綜合增權狀況好于羅布人村寨社區。從貢獻率的來看,兩個社區心理增權狀況較好,社會增權狀況一般,經濟增權和政治增權增權狀況很差。由此看來,兩個社區在參與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將社區增權的重點放在政治和經濟增權上,并加強社會增權,進一步提升心理增權。
5.2 建 議
(1)保障旅游經濟收入分配方式多樣化[6-8]。通過社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社區居民的就業狀況,針對塔西河鄉的社區居民,政府應鼓勵社區居民經營農家樂、牧家樂,并給予相應的補助,對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部分資金。針對羅布人村寨的社區居民,當地管委會應給社區居民提供多種類的工作崗位,增加社區居民資本積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等促進社區經濟增權。
(2)完善當地社區旅游法律法規。民間相關的旅游組織及媒體可以通過對當地社區旅游開發的關注及宣傳,培養他們主動學習法律和權力的意識,學會維護自身合法權力[9]。要加強監督力度,塔西河鄉政府目前監管的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政府合作的旅游公司,政府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短暫的經濟利益,保障社區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鼓勵居民在政府規定的合理范圍內經營農家樂、牧家樂。羅布人村寨景區管委會要確保當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相關政策法規的了解,并在進行旅游開發、規劃、決策時征求社區居民的意見,實現政治增權。
(3)對少數民族全體社區居民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10]。首先做的是語言培訓,通過調研發展兩個社區居民漢語水平不高,因此對兩個社區語言培訓是第一步;然后要讓兩個社區居民明白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學會如何對其進行保護發揚;對社區居民進行旅游相關知識的培訓,讓社區居民對旅游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明白旅游發展帶來的利弊,如:社區發展旅游會給社區居民帶來旅游收入,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可能會帶來環境污染、鄰里糾紛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對社區居民進行旅游經營知識、旅游服務基本禮儀等,使居民擁有參與旅游的基本技能,由此實現心理增權和社會增權。
[1] 鐘金鳳. 海島旅游開發中的社區增權研究[D]. 廣州:暨南大學,2013.
[2] 車慧穎. 基于增權理論的海島社區參與旅游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3] 袁 文. 湘西鳳凰古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增權路徑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 張 彥. 社區旅游增權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2.
[5] 修新田,陳秋華. 山村社區參與森林旅游發展的增權路徑研究[J].林業經濟,2004,(3):96-107.
[6] 左 冰,保繼剛. 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 旅游學刊,2008,23(4):58-63.
[7] 王純陽,黃福才. 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例[J]. 人文地理,2013,(1):141-149.
[8] 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45- 249.
[9] 鄭廣懷. 傷殘農民工:無法被賦權的群體[J]. 社會學研究,2005,(3):99-119.
[10] 尚前浪. 少數民族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增權路徑研究[D]. 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1.
(責任編輯:肖彥資)
EvaluationofTourismCommunity’sEmpowermentBasedonAHPwithLuoburenandTaxiheVillagesasaCase
HUANG Ru-meng,BAI X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PRC)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nalyzes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nd empowerment of Luo Bu Ren and Ta Xi He villages in Xinjiang to establish the tourism communityempowerm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two village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mpowerment condition of the two communities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ourism community empowerment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592
A
1006-060X(2017)05-0097-05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5.028
2017-03-24
新疆農業大學產學研項目(xjaucxy-yjs-20152026)
黃如夢(1992-),女,四川長寧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鄉村旅游。
白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