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在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得了“雨果獎”,這一事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為“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而高興喝彩,劉慈欣本人卻認為文學正在加速衰落,中國的科幻文學其實與世界還差很遠。
中國作家獲得“雨果獎”自然值得高興,但這一次獲獎并不能說明“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世界文學正在快速地發展,中國的科幻文學與之還差得很遠。科幻作品考驗作家對科學自然、社會運作、道德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作者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知識底蘊,沒有豐富的知識經驗作儲備,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會顯得空洞乏味又極不真實。所以我們在為獲獎之事高興之余,更應該把精力集中于進一步的改進和提升之中,不應被一時的榮譽蒙蔽了雙眼,將“科幻作品的春天”過早地提前,潛下心來思考創作,比歡慶喜悅有用得多。
劉慈欣的小說承襲了古典小說中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方法,可見作者文學底蘊之深。當今社會上文學作品良莠不齊,許多作者并無真才實學,只能寫出浮夸的語句和華而不實的內容,卻會在加以宣傳和冠上響亮的稱號之后暢銷。那些作品可能會給人暫時的感觸,卻并不能帶來長遠的影響,也不能使人的思想或文學水平得到提升,打著冠冕堂皇的名號創作平庸俗套的作品的作者并不少,我們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多用名著提升自己,學會在魚龍混雜的文學圈中找出合適自己的優秀作品。
劉慈欣不愿意住在大城市,他認為時尚豐富的環境會影響自己對科學神秘感的探究和想象力的發揮,他認為相對封閉的環境更能夠沉淀心靈。真正優秀的作家在創作一部作品時,往往會排開外界一切干擾,全心全意投入在自己的創作之中。英國某個著名作家在創作時將自己關在房間足不出戶好幾天,潛心沉淀思想與心靈,寫出來的作品生活讓人驚艷。在創作時與外界接觸是為了集取素材豐富作品,與外界隔離是為了排除雜念專注于文字的雕琢,只有遠離紛擾和嘈雜才能使心靈得到凈化,文學得以提升。那些坐在都市大廈電腦桌前隨手打下一串文字就可以出版成作品的作家,他們所寫出的文字就像茶余飯后的零食一樣,沒有補充營養的作用甚至對人體有害。只有靜下心來用文字知識和積累下來的高于常人的素養磨煉出的作品,才能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
掘棄那些華而不實的名利之作吧,回歸文學的本質,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堅韌的精神才是對文學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