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 要:中國現代文學在沿襲中國古代文學的自然精神方面具有開創性,植根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熏陶和受西方反現代思潮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液里,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對于自然精神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本文就自然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討論,這種討論有助于從整體上了解現代文學的特征,把自然精神有效融合在現代文學中,從宏觀上認識現代文學乃至人類進程中的綿延不絕的自然精神。
關鍵詞:現代文學;精神立場;自然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02
本文主要探討現代文學自然精神中的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女性自然精神、后自然精神。中國現代文學自然精神是植根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的精神取向,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結束了兩千年的帝制,開啟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道路的歷史時期、科學民主的啟蒙思想開始盛行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獨特的精神取向,它既延又革,既不脫中國古代文學精神母體,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在融合和割裂中尋找平衡,因此決定了中國現代文學自然精神取向的豐富多元化、紛繁復雜性。其中道家自然精神主要表現在現代作家對于道家的“無為”思想、張揚個性、崇尚自然、提倡天道合一的自然精神取向;酒神精神強調自然人性中強大的生命力,具體表現在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女性自然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母神崇拜和女性自然精神,母神崇拜最早來源于古代神話中的女性崇拜和圖騰崇拜;女性的自然精神是源自西方的女權運動,具體體現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女性思想解放為立場的文學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后自然精神是建立在現代文明的廢墟上,人在無家可歸之后尋求的人類靈魂的第二故鄉——即自然精神故鄉的基礎上的自然精神,現代文學后自然精神是中國現代作家在進退失據中尋找靈魂家園的集中表述,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
一、中國現代文學精神立場綜述
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學拉開了帷幕,它是繼古代文學之后出現的獨特的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等學者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論述。研究思路多種多樣,主要集中于文學思潮、外圍文化類型、文化意象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整體研究的過程中,對于精神立場的研究至關重要,只有全方位把握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立場,才可以深刻認識現代文學的總體特征。
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立場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產生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決定了它們之間的迥異和分歧,另一方面,文學精神立場的傳承性又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同構、繼承關系。中國現代文學產生的土壤決定了它的豐富多彩、新鮮生動、別具一格的特征,中國古代文學主要集中于儒釋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這樣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中國古代幾千年文學精神立場的單一性、持久性、穩定性。中國現代文學誕生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的不同于前者的精神立場。面對著古老帝國的解體,西方文化的入侵,西學東漸時代的來臨,傳統文化、傳統觀念遭到了挑戰,進行分裂和重新組合,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國現代文學精神的復雜性、包容性、豐富性。同時歷史理性、實用理性、虛無主義、自然精神、超自然精神等多種綜合因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舞臺上粉墨登場,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立場,影響著中國現代文壇的精神格局。
二、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的作品《故鄉》中的文字,主要融入的是作者對故鄉的精神寄托,這也是道家有關隱逸情懷的基本表現。還有《社戲》,作者回憶的視角轉向了童年時代在外婆家看戲的生活場景,展現了童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畫面,構建起了那代知識分子的心靈的家園,這個家園的最核心的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道家自然精神。另外,中國現代文學中體現道家自然精神的作家作品不勝枚舉。郁達夫的作品《遲桂花》、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汪曾祺的小說《受戒》、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等都集中體現了作家陶淵明式的無為超脫和隱逸情懷。
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酒神自然精神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對酒神精神進行了闡述:“酒神祭作為一種洋溢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在其中連痛苦也起著一種興奮劑的作用,它的心理學賦予我們理解悲劇情感的鑰匙”、“生命意識在其最高類型的犧牲中,為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我稱這為酒神精神,我把這看作通往悲劇詩人心理的橋梁。”
中國現代文學酒神誕生的社會背景是:推翻滿清帝制,辛亥革命帶來了社會的變革和思想的變革,國門大開,西學東漸,西方思想開始走進中國。文化界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現代文學選擇了酒神自然精神。現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很多都體現了這種酒神精神,例如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出現的左翼文學和革命文學、解放區文學、延安文學都表現了酒神自然精神。魯迅的小說《野草》、《鑄劍》、郭沫若的詩集《女神》、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保衛延安》等是現代文學作品中酒神自然精神的集中體現。
四、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然精神
女性自然精神中的“女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母親形象的女性,主要來源于最初的人類對母親的崇拜;二是相對于兩性之間的女性。母性以及兩性關系中的女性是人類原生態、自然的體現。
當時現代文學中有很多文學作品體現了女性自然精神,其中有曹禺的《蛻變》、莫言的《豐乳肥臀》、魯迅的《補天》、冰心的《超人》、沈從文的《邊城》、《繁星》等,這些作品體現的是女性崇拜,它們洋溢著或低沉或激昂的基調。魯迅的《補天》借鑒了上古神話中女媧的形象,上古神話蘊含著最早的女性崇拜意識,魯迅賦予她很高的形象;沈從文《邊城》中對秀秀的描寫,是人類原始女性美的描寫,是建立在兩性關系上的女性自然精神的描寫。
五、中國現代文字中的后自然精神
尋求出世、清靜無為的道家自然精神,洋溢著生命熱情激越的酒神自然精神、母神崇拜的女性自然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學自然精神的母題,同時也影響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如果說前三種精神直接指向人和自然的和諧,指向人類最初的自然母題,其中容納了傳統文人的靈魂復歸,隱世遁逃的內求精神,那么隨著五四前后社會體系、思想思潮的改變,崇尚科學、民主,反封建、反傳統,反對舊思想、提倡新思想的思想運動的開展,都市文明走向急速前進的道路,在都市文明世俗化轉變的過程中,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文人的厭世情結隨之出現,于是文學摒棄了世俗的價值取向,走向了崇尚自然的道路,走向古代文人桃花源式的精神探索之路,中國現代文學開啟了后自然精神。隨著都市文明的異化對心靈造成的挫傷,越來越多的文學創作將會走向后自然精神。
六、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立場和中國現代文學審美立場的區別
如果認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所體現的文學精神立場是在道家自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展開的,那么現代文學精神立場則呈現出了多種可能性,多種精神立場相互激蕩,相互補充,相互抵觸,形成了現代文學史上多元的精神立場。受不同的精神立場的支配,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精神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精神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審美精神穩定、單一、內斂、沉靜,凝滯,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精神體現在激越、噴薄、動蕩、流動。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在現代性不斷激化的歷史進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始終是激進變革的先驅,它既是一面鏡子,也是歷史中最內在的那種躁動不安的情緒和精神。在那些劇烈的變革時期,在那些猛烈發生的歷史斷裂過程中文學都扮演一種推波助瀾的角色。”歷史背景決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部開天辟地蕩氣回腸具有顛覆性的思想文化史,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多種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匯,散發出永久的光芒。中國古代審美特質被消解在了蕩氣回腸、噴薄欲發、激越反抗、重新構建、推舊出新的文學進程中。
總結: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取向是五四時期文學現象的重要體現,多元文化因素的交匯,產生了文學現象中的多種自然精神,它以層出不窮、色彩繽紛的形式閃爍在現代文學文壇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以古代儒家孔孟精神為主體的價值體系的繼承和再創造,最后拋棄了傳統文學精神,構建起了多元的獨特的文化精神。自然精神的出現,是現在文學史的坐標和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論(下)[J]. 王富仁. 天津社會科學.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