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熙載主要從四個方面闡釋了文章的立意問題。首先,他明確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不可無“主腦”;其次,提出立意也有優劣之分,應仔細斟酌,決定去取;接著,他談到“文緩”方能“旨遠”,為文當“意在筆先”,講的是立意與章法的關系。劉熙載對文章立意的闡釋,見解獨到、事料詳實,是能夠為現實寫提供借鑒的。
關鍵詞:劉熙載;《文概》;立意
作者簡介:胡曉旭,內蒙古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01
一、文章當立“主腦”
劉熙載言“文固要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腦”,首先強調立“主腦”的重要性。
“主腦”的提法最早見于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閑情偶記·詞曲部·結構第一》,其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绷⒀韵攘⒁?,“主腦”即文章之“意”,李漁也把“主腦”放在“結構第一”中論述,以“意統帥全篇,合乎創作規律。
劉熙載“舉此以概乎彼”,創新的用戰國游說之士“先立地步”作比,來說明文章構思應有命意?!段母拧吩疲骸皯饑f士之言,其用意類能先立地步,則得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不然,專于措辭求奇,雖復可驚可喜,不免脆而易敗”。寥寥數語,從實用角度闡明了章法遵循“意”的重要性。首先,先立“主腦”能使文章或語言向外具有發散性,可以切中要點,產生打動人的效果,恰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其次,以“意”為先使文章或語言向內具有嚴密性,不易被反駁,也就是“善守者使人不能攻”。接著,他又從反面說明不立“主腦”的危害,文辭乍看“可驚可喜”,卻“不免脆而易敗”,經不起仔細研讀和推敲,不能具有實用性。
二、應“慎辨而去取”
文章雖然要先命意,但是,劉熙載認識到命意不好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對立意要“慎辨而去取”。
劉熙載詳細的闡釋了主腦的差別問題,“而主腦有純、駁、平、陂、高、下之不同”,立意也有好壞之分,“若非慎辨而去取之,則差若毫厘,謬以千里”[1],他力主“慎辨而去取之”,認為主腦在文章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也是要慎重選取的,否則將章法附著其上后,成文會產生更大的謬誤。一些優秀作家對此也孜孜以求,如蘇軾寫《潮州韓文公廟碑》,開頭兩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把韓愈的一生及其與潮州的關系,蘇軾對他的看法三者都緊密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一錘定音,牽一發而動全身。蘇軾對韓愈的故事耳熟能詳,又文思敏捷,寫這篇碑文是很容易的。但他卻經過幾十次的反復構思,尋找最好的命意作為開頭,《古文觀止》卷十一云:“(蘇軾)不能得一起頭行數十遭,忽得此兩句。是從古來圣賢遠遠想入?!币坏┝⒁獾卯敚牧系娜∩?、詳略的安排、結構的確定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文緩”方能“旨遠”
劉熙載所說的“文緩”與“旨遠”針對的是立意與章法如何相輔相成的問題,他主張立意在先,也就是構思好再行文。章法是詩文作者在安排作品篇章結構布局時的若干方法,章法并無定格,根據作者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情意的需要而巧妙運用,因此就涉及到了立意與章法的配合問題。
劉熙載論及《左傳》時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很清楚:“杜元凱序《左傳》曰‘其文緩。呂東萊謂:‘文章從容委曲而意獨至,惟《左氏》所載當時君臣之言為然。蓋由圣人馀澤未遠,涵養自別,故其辭氣不迫如此。此可為元凱下一注腳。蓋‘緩乃無矜無躁,不是馳而不嚴也。”[2]這里,引述了兩位前代學者對《左傳》的精辟論語。杜預于《春秋序》云:“(左丘明)身為國史,躬覽載集,必廣記而備言之。其文緩,其旨遠,將令學者原始委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彼Q道的“文緩”與“旨遠”,講的是立意與章法的和諧統一。而形成“其文緩”的體勢的原因,宋代詩人呂本中言:“文章不分明指切,而從容委曲;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唯《左傳》當然。如當時各國往來之辭,與當時君臣相告相讓之語,蓋可見矣,亦是當時圣人馀澤未遠,涵養自別,故辭氣不迫如此,非后人專學言語者比也?!?/p>
綜上所述,劉熙載對“緩”的解釋為“無矜無躁,不是弛而不嚴”,可謂一語中的,揭示了《左傳》章法技巧的顯著特征。而且,他還從創作立意的角度對“緩”作了進一步分析:“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后人意在筆后,故至手忙腳亂”。杜元凱稱《左氏》‘其文緩,曹子桓稱屈原‘優游緩節,‘緩豈易及忽?”所謂“意在筆先”即構思立意在落筆之前。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云:“夫欲書者,先干研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眲⑽踺d對這一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揮,認為杜預稱道的《左傳》、曹丕稱道的屈原作品,其體勢之“緩”,是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這正是意在筆先、舉止閑暇的藝術結晶。
劉氏談立意,不脫離文章意旨本身,將理論蘊于事例之中,理論濃度高卻能做到通達曉暢,有立意的重要性為前提,又有去取之法作鋪墊,然后再從實用角度談立意與章法的關系處理。如此,就將圓整的立意方法呈現于讀者面前了,可謂是“顯缺”而“隱備”。劉氏的理論實用性極高,尤其是其中談到的“寓主意于客位”等意旨的表達方法,以及不為“眾人之意”左右的立意理念,對現實文章寫作具有勸誡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徐林祥.劉熙載及其文藝美學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