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個四重奏》是杰出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在詩組里,作家所滲透出的宗教拯救思想與時間主題相得益彰,音樂結構與詩歌純熟的藝術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帶給讀者以非凡的審美享受。這部作品中通過時間元素和音樂元素向世人傳達了宗教不朽的救贖精神。
關鍵詞:《四個四重奏》;T.S.艾略特;時間主題;音樂因素;象征主義
作者簡介:劉佳麗(1992-),河北唐山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四個四重奏》是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著作。從詩學角度來看,艾略特沿襲了惠特曼的詩歌傳統。他在美國長大,并接受高等教育,想法和詩歌的意象也伴隨有美國詩歌的特點。從本土意識角度來看,大眾美國文化烙印深深地在他的骨子里,這部作品對之后詩歌發展的影響也變得日益明顯。
一、《四個四重奏》中的時間因素
20 世紀初期,哲學思潮從思考外部世界轉為探尋內心世界。這種哲學思想對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意識流和心理現實主義是現代文學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是哲學向內心探尋的表現。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個四重奏》是在柏格森的時間觀影響下誕生的。
1.1從時間的永恒特點中探尋救贖精神
艾略特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影響。他認為時間是生命的本質,而時間是流動的、連續的和不可分割的。與此同時,艾略特的時間觀念也受到基督教神學大師圣奧古斯丁的影響。他認為,時間分為三個部分,即“過去現在”,“現在”和“未來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在”針對“現在”。更重要的是,只有神的時間是“現在”,它是永恒的。時間和永恒元素交互影響,反復交織融合在每一首詩中,顯示出時間和永恒的主題。海倫·戈登指出,“這四首詩是自然統一的,每首詩的核心基本上是相同的。”[1](p158)
《四個四重奏》試圖尋求救贖的主題。這讓人覺得盡管他們的生命注定要結束,但世界仍舊是永恒的。艾略特使用玫瑰花園、 河流、 海洋,火焰等具有宗教象征意義的意象,將基督教的特點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詩人搜尋永生在時間中的局限,并在黑暗的現實中尋求救贖。
在《燃毀的諾頓》一詩中“在鮮血中顫抖的鐵絲網/在古老的傷痕下歌唱/又修合了那早已忘卻的戰爭”,即便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詩人卻引出了“旋轉的世界的靜止點”這一意向,即上帝所在,即時間永恒,并得出結論“只有通過時間,時間才能被人征服”。
1.2從宗教中體會不朽
基督教自誕生以來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它對艾略特產生了微妙但根深蒂固的影響。然而,20世紀是信念坍塌的時代,艾略特對這一時代的世俗化傾向非常不滿。《四個四重奏》試圖探索帶有深刻宗教烙印的宗教救贖主題,基督的思想和感情已經表現在詩歌當中。“迷惘的一代”體現在由海明威的失望到艾略特的皈依基督教。奧登則選擇了與艾略特完全不同的路徑,致力于社會斗爭。《四個四重奏》留下了深深的宗教烙印,但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詩歌。它匯集了富有音樂性的人生觀、宗教的綜合概念,文學意義等觀念。
基督教強調時間的真實性和神的智慧出現在某一特定的事件中,它強調更多的“當前時間”的重要性。第一,人類的祖先犯下罪孽和神違反禁令,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然而,人類控制著當前的世界,只要人類對當前行為產生了合理性,人的靈魂與神的智慧就能夠在未來進入天堂。第二,一方面,時間的概念只是過去的記憶;另一方面,它是當前對將來的期望。因此,現在的時間被賦予了救贖的深遠的意義。
《四個四重奏》所描述的真實世界的黑暗和陰冷,它像荒蕪的曠野充滿了混亂。詩人葉芝、 里爾克試圖用自己的作品取代宗教藝術,而其他新人文主義者試圖從東方宗教中學習。艾略特認為藝術不是宗教,只有通過基督徒的信仰,才能實現不朽。
二、《四個四重奏》中的音樂元素
《四個四重奏》每首詩分為大致相等的五小節,像許多詩行重復在音樂中搖擺。音樂的重復形式添加到了作品中,對主題進一步加強。詩歌與散文,在某一方面與音樂接壤。很多人認為詩人應該接近音樂,但沒有注意到詩歌一定不同于音樂:字有意義,而音樂沒有。
艾略特在一次與《四個四重奏》相關的一次講座中表明詩歌與音樂之間的聯系,他擁有在詩歌中應用音樂的能力,不僅是詩歌的音樂特點,同樣也有其“意義”的安排:“音樂詩擁有聲音音樂模式,其次是音樂構成,這些模式都是不容忽視的”。 [2](p42-43)
2.1詩歌結構與音樂結構的統一性
音樂性是《四個四重奏》中最突出的特點。在音樂藝術中,四重奏是由交替進行的四種樂器演奏構成的主旋律和伴奏。通常它由三至五個樂章構成。《四個四重奏》的主題直接暗示了音樂的結構。艾略特運用室內樂中“主題與變奏”、“效應受銜”等其他技巧,在每首詩中同四個季節的不同地點和宇宙的四個要素(空氣、土壤、水和火)相對應。描述組成的四個要素,他追求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生命與死亡之間關系的影響。每個四重奏由五節構成,以在結構、 組織形式上平衡彼此。艾略特的文字達到了頂峰,仿佛達到了對音樂的冥想狀態。它們似乎如唱詩班般細致,準確表達了他的靈魂。艾略特認為,音樂更適合用來表達永恒的神秘境界,“音樂被視為在繪畫和雕塑中展現出的對遠方的寂靜的向往”。[3](p9)《四個四重奏》是將宗教和音樂完美結合的藝術作品,反映了艾略特對生命的冥想。作品中最重要的創新是模仿四重奏的音樂模式。夸張地說,這些詩歌中的意象看起來復雜、混亂和無序,但四重奏的音樂結構,平行結構悖論和語言之間的對應巧妙地把五花八門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2.2詩歌技巧與音樂技巧的統一性
在音樂領域,四重奏中第一樂章的主題反復出現在其他章中稱為“循環”。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詩歌。這個循環的原則所形成的模態是《東庫克》的主題。《四個四重奏》的音樂主題結構奠定了輝煌的藝術基礎,創造性地使用與音樂有關的技巧進行創作,表達出了合理和完整的審美志趣。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藝術效果,《四個四重奏》清楚地反映出位置法的復調和組合的審美情趣,這主要表現在:首先,這四句詩分為四個部分,每個是彼此分離的,但以某種方式,構成一個完整和諧的復調結構。第二,四個段落,像一首由兩把小提琴和中提琴形成四個獨特旋律,分布在四個地點,四種物質和四個節氣。第三,每首詩分為五節,每節都有特定的節奏和詩歌主題渲染模式,并有別于其他的詩節,與同時,每節同其他詩節在結構上嚴格的相統一。第四,《四個四重奏》每個詩篇是代表彼此之間差異的四個聲音,由差異到統一給予了交響主題的意義。第五,每個音調是詩篇與旋律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對比。一個統一的主題在主題分析中創建出一種和諧統一和補充,《四個四重奏》還一再使用各種各樣的技巧。在復調音樂中的變化具有旨在深化、豐富和擴展相關的一系列變化的原始語句并按照某些想法充分結合這些主題。這位藝術家的視圖,它可以也來自宗教典籍、民間歌謠、神話、傳說等。
旋律、節奏、和音色是音樂最基本的屬性,旋律集中體現了音樂的魅力。節奏和音色可以記錄音樂的變化。通過它們的合作,進一步豐富了《四個四重奏》的音樂魅力。
結語:
《四個四重奏》寫于1935年到1943年,這一時期人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人們在混亂中相互殘殺,這是詩人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的原因,因此他訴諸宗教救贖。艾略特的宗教觀對現實世界具有極大的諷刺。這首詩描繪了歷史遺跡。艾略特想通過歷史進化發現生命永恒的意義。《四個四重奏》充分體現了艾略特的智慧,其中包括中國的基督,佛教和道教的精神。艾略特對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在《四個四重奏》中側重描寫他的個人經驗和哲學思想。在藝術上,這首詩的音樂屬性提供了解釋和欣賞其的音樂思維模式。實際生活中,揭示了艾略特筆下的精神之旅,尋求一個有序的系統,以救贖現代文明中人的精神困境。
參考文獻:
[1]Gardner, H L. The Art of TS Eliot[M]. London: Cresset P, 1949: 158.
[2]劉立輝.《四個四重奏》主題結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4, 36(5):42-43.
[3]蔣洪新.論《四個四重奏》的音樂手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