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杰克·倫敦是美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真實的美國社會為背景,工業快速發展,城市驟然興起,美國的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被社會重新定格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尤為突出。《馬丁·伊登》可謂一部基于美國的新主流文化對美國階級間的分化影響所呈現的文化現實長卷。杰克·倫敦借助馬丁的血氣方剛、有堅強意志、充溢真善美的文化身份來揭露抨擊偽善庸俗丑陋的資本主義社會。
關鍵詞:馬丁·伊登;主流文化群體;亞文化群體
作者簡介:褚美娜(199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一、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構根源
司湯達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開創的先驅,繼他之后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馬丁·伊登》實為一部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巨著,因此在解讀剖析這部巨作時有必要了解創作的歷史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發展,處于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鍍金時代”。工業快速發展,城市驟然興起,美國的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被社會重新定格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尤為突出。以企業主及專業技術人員為代表的階層取代以農場主為核心的舊式中產階級。接受優良正規教育、具備專業技術知識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新中產階級,標志著一個用知識來裝扮華表的主流文化群體的誕生。與此同時由于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美國社會結構變化,導致美國社會的階級嚴重分化,社會群體形成顯著對立面,上層/下層,中產階級/無產階級,富人/窮人,主流/邊緣,受教育/未受教育。“財富,演化成為生活方式、教育程度與群體歸屬的分界線;身份,框劃個體的文化交際場域,構建不同階級成員迥異的文化心理認同。”[1]群體文化的多樣化使得文化身份呈現多層化。同時文化的分化充分顯露階級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性,例如經濟、社會地位等。
《馬丁·伊登》可謂一部基于美國的新主流文化對美國階級間的分化影響所呈現的文化現實長卷。該小說主要描繪了新興工業化城市伯克利市中的新中產階級和貧困的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意識,主要以馬丁為城市貧民的代表和以莫爾斯一家為城市新中產階級的代表,體現了兩個文化群落間的巨大文化差異。身為水手的馬丁因出手相救律師莫爾斯的兒子,而被邀請參加上層社會的晚宴,第一次接觸奢華體面的上層社會,讓他充滿焦慮、好奇。尤其是他被高貴文雅的露絲所深深地吸引。在與莫爾斯一家的交談中,馬丁總是陷入困頓尷尬的境地,其原因是同他們比他有太多的知識缺陷,他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不了解幾何學和物理這樣的學科,他沒有閱讀過關于文學類的書籍,不知道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在交談中馬丁的粗陋語言也與莫爾斯一家的文雅談吐形成反差;馬丁衣衫簡陋不整,而莫爾斯一家著裝華麗整潔;就餐時莫爾斯一家知曉餐桌文化,禮節周到,更加凸顯出馬丁的粗陋鄙薄。這讓馬丁在這種華麗文雅的上層社會中感覺自己是異類,格格不入,然而他又感覺新奇,亦想深入接觸這樣的上層社會。文化差異性影響了不同的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同時主流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又以壓倒式滲透到邊緣文化群體的意識中去。他們認為這種文化才是他們所推崇借鑒學習的,即使他們不處于主流文化層面上。也就是說,“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亞文化群體的判斷標準。”[2]以這種文化為參照來反觀自己,導致馬丁過分在意迷戀憧憬這種文化模式。馬丁甘愿付出一切代價癡迷追求主流文化身份。
二、主人公的主流文化身份的建構與破滅
露絲知識淵博,談吐優雅,大方得體,可以說她是從主流文化模式中刻畫出的人物代表。馬丁十分賞識才華出眾的她,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以露絲為中心的一道肖像畫廊里。認為露絲是他的女神、仙女、精靈,她那升華過的美不屬于人間。粗陋的水手馬丁聽從露絲的指導,首先遵從主流文化模式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先努力修改語法錯誤,規范自己言行,表達文雅,以期自己融入主流文化群;他利用圖書館廣泛閱讀,開拓視野,有利于自己了解主流文化世界;他自學中學課程,彌補未接受正規教育的缺失。即便他做出許多嘗試和改變,想徹底摒棄原有的亞文化身份,就必須要讓自己在中產階級文化體系中立足。馬丁很快意識到成為有聲望的作家能夠成功躋身于此。想拋棄他水手的身份,他首先要從外表來改變自己。從此他開始每天刷牙、刮臉、清潔指甲、著裝整潔;時刻注意自己的談吐與行為舉止;參加莫爾斯家庭宴會,接觸社會名流;欣賞露絲小姐的鋼琴演奏。馬丁為了追求主流文化身份,整日沉浸在這樣的主流文化群體中。但是隨著馬丁的博識漸長和與莫爾斯家的深交,馬丁又對自己一心想要努力與之為伍的人群的文化引發質疑。馬丁在屢經退稿后終于在受主流文化人群歡迎的《橫貫大陸月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為自己贏得了他們的嘉許與贊譽,成功完成主流文化的身份建構。
然而成功塑造了新文化身份并未給他帶來異常激動興奮,反倒讓他越發痛苦。隨著馬丁作為知名作家成功納為主流文化人物時,他的清醒敏銳逐漸剝離掉用不著邊際的文化層層裝扮的主流文化群體,露絲雖然獲得英語文學碩士的學位,但是她自始至終活在過于迷戀華表而又較為狹隘世俗的世界中。同時他深刻意識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中形成的價值觀與普遍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有著很大差別,可以說馬丁的價值觀高于其他主流文化人群。他意圖通過作品來傳達的精神和思想并未真正被人理解,他的身份地位才是作品受歡迎的真正原因。叔本華在《人生的煩惱》一文中說:“一個人的智力愈多,認識愈明確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則最痛苦。”[3]馬丁·伊登沒有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過程中找到歸屬感。他質疑否定批判主流文化,但同時他無法回應亞文化群體身份。他想起了詩人亨雷的詩句不禁說道,“‘生命是一個大錯誤,一種恥辱。確實——一個大錯誤,一種恥辱。”馬丁·伊登意識到自己已然在靈魂上在思想上是一個病人,一切都變得無所謂了。馬丁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讓自己不悲觀的理由和解藥了,死亡隨時能以永恒的睡眠來解除痛苦。于是他選擇了大海,這個他曾經靠它生存讓他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給他提供了創作素材作為他對生命最后留戀的歸宿。杰克·倫敦將對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深遠思考推向高潮,緣起緣落,馬丁的宿命也帶給世人沉重的反思。
三、基于批判現實主義看待文化身份的差異性
杰克·倫敦在這部文學作品里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不同階層人們的形象以通過他們展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實社會。杰克·倫敦以馬丁及莫爾斯一家展開的敘事為主線,塑造的形象具體化和完整化,帶給我們對主流/邊緣,上層/下層等對立面視覺上的真實性和形象性。
主流文化的人物代表露絲在馬丁前途渺茫后與他悔婚。后來得知馬丁躋身主流文化群體后,放低姿態帶著她虛偽的誠意想與他重新開始。在她看來他們的愛情是建構在馬丁揚名立萬的基礎上,而不是純粹的愛情。反觀麗齊雖然處于亞文化群體中但是她展現的是一個用真誠善良待人的“丑小鴨”。她對馬丁的愛自始至終是真誠善意的,無論是身份低微,缺乏教養,行為粗野的馬丁還是成名后受人追捧的馬丁。杰克·倫敦用主流/邊緣文化的人物形象做對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主流文化身份的華表背后掩飾下的虛偽庸俗。尤其是他的老友布里森登死后作品才被其發表,一些主流人物借此跟風似地寫文章,發表言論博得名聲利益,再次沖擊偽善丑陋污濁的主流文化。馬丁成名后,以前對他冷眼相看,嗤之以鼻的上層社會群體爭相邀請他巴結他,這讓馬丁再次看到主流文化身份群體的勢利丑陋的嘴臉。
雖然馬丁成功實現主流文化身份的構造,但是他依然閃現著人性的光輝。他一直用真誠和善良的態度去看待世界,即使他的作品沒有人欣賞,他寫作的前途遭到質疑和鄙夷。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構造過程中,他不僅追求外在美——人美,而且追求人性美——真摯善意。他拒絕了露絲的請求,他不想與這樣自私勢利的人們為伍。而反觀他對曾經在他危難窮困潦倒時給予他關懷幫助人的做法,又一次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馬丁有了可觀收入后他盡全力去幫助同他一個階層的親人和朋友。如馬丁資助姐姐買下自己一直交租金的住房,他幫助老友喬盤下洗衣店讓他不再過著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他資助麗齊上夜校去提升自己。盡管下層社會的亞文化身份人群生活艱辛,物質生活匱乏,但是他們生活更加真實,精神更加富足,性情淳樸美好,真善美是亞文化人群的重要特征。
19世紀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絕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勞動階級成為資本經濟統治下的奴隸,貧富差距明顯,階級矛盾尖銳,人性的本質遇到了金錢地位等考驗。杰克·倫敦借助馬丁的血氣方剛、有堅強意志、充溢真善美的文化身份來揭露抨擊偽善庸俗丑陋的資本主義社會。然而這種虛偽勢利的社會環境消散了他對自我追求的正能量,讓他變得痛苦不堪。杰克·倫敦筆下的馬丁·伊登因此是充滿傳奇色彩而又令人唏噓的角色。像馬丁·伊登的正直的思想,高尚的藝術和可圈可點的創造力都以虛幻形式存在著從而被無情的踐踏埋沒。
四、結語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生命的長度決定的而是由生活上的廣度和思想上的深度決定的。”價值觀影響身份認同,同樣由認同而衍生的身份建構也受價值觀影響。文化身份不足以作為一個參考值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馬丁·伊登式的文化身份建構為世人帶來有價值性的人性思考。建構是動態而又現實的構造,因為人的意識形態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靜止而又脫離初衷的意識的建構是不可取的。馬丁·伊登的悲慘宿命警告世人脫離現實、執著追求虛無的文化身份必然遭受不可調和的自我矛盾,付出慘痛的代價。
注釋:
[1]段紅玉, 段紅燕. 論杰克·倫敦反成長小說《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書寫[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3).
[2]方成.杰克·倫敦小說中的文化霸權——暴力及其導致的亞文化群體心理格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9):58.
[3]叔本華.人生的煩惱[J].載叔本華文集[C].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 336.
參考文獻:
[1]段紅玉, 段紅燕. 論杰克·倫敦反成長小說《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書 寫[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3)
[2]方成.杰克·倫敦小說中的文化霸權——暴力及其導致的亞文化群 體 心 理 格 式[J].四 川 外 語 學 院 學 報,2003(9):58.
[3]杰克·倫敦. 馬丁·伊登.[M]. 吳勞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46,360.
[4]李愛群. 寧失生命 不失尊嚴——馬丁和于連奮斗歷程和人生結局的比較與研究[J]. 名作欣賞, 2013 .
[5]李新霖. 馬丁·伊登: 杰克·倫敦超人思想的體現[J].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1).
[6]叔本華. 人生的煩惱[J]. 載叔本華文集[C].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1996: 336.
[7]宋影. 評杰克·倫敦和馬丁·伊登的相似性[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
[8]許太梅. 深沉的自我寫照——評杰克·倫敦及其代表作《馬丁·伊登》[J]. 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