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
【摘 要】宮斗題材電視劇(以下簡稱宮斗劇)是從古裝歷史劇的分支中發展衍化而來,往往將敘事背景放置于古代封建歷史中,并以某個封建王朝的后宮為戲劇的發生地,以眾多女性之間的權謀斗爭作為戲劇沖突來呈現,通過展現后宮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或愛恨情仇,以此來抨擊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禁錮和摧殘。雖然這些女性生活在迂腐不堪的封建社會之中,但女性主義已初露端倪。本文就以宮斗劇中的女性主義存在的困境,研究和分析封建后宮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彰顯。
【關鍵詞】宮斗劇;女性主義;困境;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18-01
自古以來,女性都是生活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男權社會中,被封建禮教的條條框框所牽絆和束縛,從而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喪失了人權。在當今倡導男女平等的社會,平等也只是相對的,而某些不平等就在影視劇中率先表現出來。例如宮斗劇中塑造了眾多女性的悲劇形象,雖然喚起了大眾對于女性的關注和保護,但是該類題材的電視劇更多的是為了維護男性社會的權威,對現代男權社會缺失的彌補。宮斗劇,正如女性主義理論的先驅者勞拉·穆爾維在研究理論中所說的那樣,電影的凝視是男性的,電影以男性欲念建立敘事,導致女性的缺席。[1]電視劇也是如此,我國有大量制作精良的宮斗劇,通過制造封建女性的生存困境(掙扎、慘狀)來滿足男性的欲念,從視覺刺激轉為心理滿足;另一理論先驅克萊爾·約翰斯頓更是提出“女性主義反抗性電影”,以分析并瓦解父權意識形態的主流形式。因此,宮斗劇中就出現了一些面對摧殘和壓迫,敢于維護自己的人權,英勇反抗的女性形象,這就是所謂女性主體意識的彰顯。
一、宮斗劇中女性主義存在的困境
“在父權制文化統治下,女性從未擁有過主體性,其地位是按照男性中心主義的思維邏輯進行建構的。”[2]此外,這些女性在深宮中失去了人身自由,就連婚姻權和生育權都得不到保障,只能依附于封建王朝的統治者。
(一)婚姻權的缺失。古代女子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被“三從四德”的封建思想所束縛。對于中國傳統女性而言,在以男性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會中,婚姻更是關系到一生命運和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宮斗劇中,女性的婚姻大多是從“選秀女”開始的,參加選秀的女子,就意味著不能再自由婚配他人,更不能與情投意合、青梅竹馬之人喜結良緣,等待她們的只有嫁入深宮,與世隔絕。她們婚姻權的喪失間接造就了生育權的缺失。
(二)生育權的缺失。生育權,是女性最基本的人權之一。在宮斗劇中,也是權謀元素運用最多的戲碼。深宮中的女性,即使母儀天下,成為一宮之主,也只能是寂寞與不幸的代名詞。在宮斗劇中,這些女性更多的是想母憑子貴,夢想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因此生皇子也就成為她們畢生的使命,但過程卻崎嶇坎坷。
二、宮斗劇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彰顯
一生致力于抵制體制化父權社會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一直主張,女人應該“有一間自己的屋子”,即擁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一切與男性平等的權利。但自誕生人類社會以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一直存在,甚至在西方社會,女人是傳統宗教文化歧視的對象。[3]我國宮斗劇中更是“完美”呈現了這一不平等。然而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因此部分宮斗劇也體現了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例如《羋月傳》中,羋月是庶出的楚國公主,作為媵妾陪嫁到秦國后姐妹反目成仇,后又被流放燕國做質子,受盡凌辱。可是羋月堅韌、頑強的性格,敢于反抗不公的命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
這些宮斗劇中的女性,面對挫折和磨難,不屈從,極力改變現狀,敢于在以男權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付諸實踐,這就是女性主體意識的彰顯。
三、結語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女性主義的目標就是提高女性的意識和覺悟,呼喚“被壓迫者”起來解構和顛覆以男性或父權制為中心、為主宰的權力關系,改變女性因受壓抑所處的“沉默”狀態。正如宮斗劇中的女性人物設置,旨在通過人物悲慘命運這個載體,從而過渡到女性精神的覺醒,改變這種“沉默”的狀態;同時借助人物悲慘命運的載體來尋找劇中角色作為女性身份的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英)休·索海姆.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都嵐嵐.性別操演理論[J].外國文學,2011,(9):121.
[3]趙思奇.弗吉尼亞·伍爾夫:女性主義批評的先驅[D].山東大學,2007.
作者簡介:
趙 浩(1992-),男,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