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花籃燈”是流行在運城市龍居鎮和安邑辦事處周家坡一帶的彩燈類民間舞蹈之一。多在夜晚時演出,是元宵節燈會中一種動態的花燈展示。通過一群姑娘手持花燈翩翩起舞,組成各種造型擺出“天下太平”等字樣,以表達廣大人民群眾豐收的喜悅和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花籃燈”它是一種轟動力極強的廣場舞蹈,節奏明快,氣勢恢弘,不僅有它奇特的藝術價值,而且有它杰出的史料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實地調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此精心打造這一傳統民間文藝精品,不僅是為了讓它更具有表演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更主要是它對研究“花籃燈”的表演藝術,研究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突出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花籃燈”;歷史現狀;表演形式;藝術特征;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37-02
運城市鹽湖區(原運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處秦、晉、豫三角地帶,古稱河東,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南靠中條山,北依稷王山,兩山形似列屏,橫亙市南市北。中部地勢開闊平坦,平均海拔370米,是運城盆地腹地,總面積為1237平方公里。鹽湖區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地處市區西郊,距市區20華里。這里以黃河的支流汾河三角洲為依托,人杰地靈,物化天寶,在沿襲相傳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了珍貴的民族民間舞蹈——《花籃燈》。花籃燈又稱跑燈,流傳在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趙村和安邑周家坡一帶,屬于彩燈類的民間舞蹈,它極具當地文化特色和內涵。
一、花籃燈的歷史淵源
“花籃燈”系流傳在運城市鹽湖區一帶,是優秀的民間舞蹈之一。根據調查已流行三百余年之久,它創始于明朝末年崇貞王時。當時,朝廷無能,宦官專政,暴政后斂,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高舉義旗反對朝廷,所到之處百姓都歡迎,義軍勢如破竹,直搗燕京,宮中差女手持花燈夾道歡迎闖王,這就是花籃燈的雛形。初創之燈簡單易行,有運城籍在京經商的人士將花籃燈帶回運城,每到春節進行表演,頗受人們的歡迎。經過三百余年的多次加工,代代相傳,技巧也在不斷提高。到了光緒年間,朝廷黑暗,農民也無心再把燈玩,清朝末年,花籃燈中斷有十余年。辛亥革命清朝推翻,花籃燈又繼續在民間流傳。日寇侵華,華北大亂,花籃燈再次中斷直至解放,人們心情舒暢,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花籃燈才再次出現。1955年赴臨汾專區會演,獲得好評。1958年,當時的龍居公社成立了歌舞團,民間藝人根據舞臺表演的需要,對舞者進行了訓練,穿上統一的服裝,在傳統的表演形式基礎上,對音樂和舞蹈的配合做了嚴格的規定,使它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藝術形式。
二、“花籃燈”的表演形式
花籃燈主要活動于正月十五元宵節,多是在夜晚演出,是群眾自我娛樂的藝術形式。此外,它也參與當地的廟會活動。根據民間老藝人馬如麟(1915年出生)講:舊時,每逢農歷二月十五南廟(離趙村僅有半里)古會時,鄰近村莊的百姓都到南廟朝拜堯、舜、禹三皇,并演出當地的民間藝術,趙村演出時就是花籃燈。由于它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太平盛世、吉祥如意的向往,抒發了人們歡樂、喜慶的心情。長期以來,在趙村年年演出,代代相傳,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并在運城市一帶廣泛流傳。
(一)燈的持法。1.握燈。雙手執燈。2.抱燈。雙手各“握燈”于胸前,燈的正面朝前。3.持對燈。雙手各“握燈”于身前,兩燈的背面靠近。4.舉合燈。兩燈背面相對,合而成一(以下簡稱“合燈”),右手握燈把上舉。5.舉分燈。雙手各“握燈”舉于頭上兩側,兩燈正面朝前。6.提燈。“合燈”,左手提籃柄稍前抬。
(二)基本動作。1.對燈碎步。做法:“持對燈”,向前走“花梆步”。2.握燈前行。做法:執“抱燈”,走“圓場”。3.握燈左行。做法:雙手各“握燈”略低于右“山膀按掌”位,走“圓場”。對稱動作為“握燈右行”。4.抱燈橫移。做法:雙手執“抱燈”,雙腿“正步半蹲”向左或右橫向走“花梆步”。5.舉燈橫移。做法:做“舉分燈”,向左或右橫向走“花梆步”。6.轉身晃燈。做法:雙手“握燈”于左“山膀按掌”位,左腳向右前上一步,順勢向右轉半圈,雙手隨之經下向右上劃成“舉分燈”。7.抱燈前移。做法:雙手“抱燈”,雙腿屈膝向前走“花梆步”。8.舉燈后退。做法:“舉分燈”走“花梆步”后退。9.提燈踢步。準備:左手“提燈”,站“正步”。第一拍左腳經擦地稍屈膝前踢25度,上身稍左擰,右手隨之提向身前。后半拍時左腳前落為重心。第二拍腳做第一拍對稱動作,左手原位,右手后甩,上身隨之右擰。10.提燈退步。做法:右手“提燈”,左腳起每拍一步交替后退,上身微后仰,左臂隨步法前后甩動。
(三)樂器。“花籃燈”的伴奏樂器有大嗩吶兩支,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并配以梆子、碰鈴、板鼓、堂鼓、小鑼、小镲、大鑼等打擊樂器。根據藝人們講,花籃燈以前用的是嗩吶兩支,蘇鑼、古板、小鼓、小镲、蘇镲等樂器。
(四)隊形。隊形的多種多樣,層次不窮,使花籃燈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吸引群眾。
(五)音樂。“花籃燈”的伴奏音樂有著它自己的風格特色,在嗩吶吹奏的同時,打擊樂可以隨著旋律輕聲敲打,即興發揮。音樂更是多種多樣,變化萬千,與其舞蹈動作相輔相成,使整個表演氣氛濃烈,精彩別致。展現了當地的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
(六)服飾。女青年穿紅綢大襟襖、綠綢彩褲,系黑色圍裙,穿絨球彩鞋,非常具有當時社會的民間色彩。
(七)道具。花籃燈共24盞燈。燈背面為平面體,每二盞合攏時即成一完整的花籃。以鐵絲軋制骨架(最早為木匠),架上纏彩色紙,外裱彩綢(紅、黃、淺綠、乳白色,任選其一)。籃的正面帖“囍”或“吉祥如意”等字樣的剪紙,并繪各種花卉圖案。籃沿邊垂吊黃色絲穗,籃沿上插各色紙花。籃柄上系紅色綢花。籃把上纏細鐵絲,系紅綢帶。籃內插蠟燭。棱角分明,造型美觀,做工精巧,一盞燈可以從中間分成兩半,外面向觀眾,實如2個花籃。